《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蓝图和行动指南。
科技支撑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特质。《纲要》指出,要全面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到2035年,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大国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在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当好尖刀连、排头兵。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持续优化调整学科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当前,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高度复杂,研究活动规模大、涉及学科范围广,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支点。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要坚持以科技发展目标和国家战略急需为导向,聚焦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学科专业快速响应能力,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加快急需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学科体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要坚持不拘一格探索超常规选拔基础学科优秀生源,完善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办好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促进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以汇聚战略人才力量为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在关键科学技术领域中,能够领军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引领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向,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群体,是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领头雁。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聚焦“高精尖缺”,为国引才、为国聚才,下大力气从全球范围延揽优秀人才,着力打造战略人才储备的“蓄水池”,为顶尖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引才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要创造有力平台和条件,在重大攻关任务实战中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锻炼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龙头、高水平团队为支撑的科技攻关格局,让顶尖学者在科研攻关布局、凝练重大科研方向、组建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发挥战略引领作用。要积极培育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持续引进和悉心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尊重不同领域人才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灵活的评估周期,对基础学科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创造引领时代进步的前沿科技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优势与突出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半以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大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来自高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主动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规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强化有组织科研,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增强“揭榜挂帅”能力。
以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为己任,协同联动其他战略科技力量“共同答题”
从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看,科研问题正在从简单个性向复杂共性变化发展,科研范畴正在从局部静态向系统动态延伸拓展,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需要集聚最优资源、最强合力,推动实现我国科技“加速跑”。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转化的链条,以大科学设施为纽带,与国家实验室、高科技企业等共建联合研发平台,与其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紧密合作,形成先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及社会民生需求,与地方政府共建异地科研机构,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水平。
当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着力在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关键技术领域,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化布局,与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密切联动,推进资源和要素一体化配置,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打造高水平创新协作网络;另一方面,要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场景”,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打通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推广的全链条设计和联合攻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
(作者系北京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戴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