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精神品质

发布日期:2025-02-17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作者:包俊洪  浏览次数:4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主要源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最富生机的科学表达,习近平总书记仰观俯察、观乎人文,在成长和从政经历中饱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主要源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最富生机的科学表达,习近平总书记仰观俯察、观乎人文,在成长和从政经历中饱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和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深沉敬意,彰显出深沉绵厚的文化情怀,这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充满必然性又蕴含着一种崇高持久的精神力量,极具感召力。

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的总纲,其中饱含着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神。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历史大潮中诞生、永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党,也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的党,始终高度重视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引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前进动力,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而且也取决于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要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党的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极其复杂,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组织保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提出,充分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饱含人民情怀,始终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人民。人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存在,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精神需求,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且日益广泛,不仅需要高品质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成果享有者,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推动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通篇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独立自主的自信自立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不仅是坚持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要坚持文化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着独立自主的自信自立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是民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论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立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坚定文化自信的认识,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我们要深入探究积淀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文化传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对形成、塑造、影响我们民族诸性格特征亦即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关系,对它们进行自觉意识,科学地探究它们,了解它们在适应现代生活的长处和弱点、需要肯定和否定的方面或因素,总之既继承又发展改进我们的民族智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激活中华文明,找出它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以有助于今日之现实,有助于人们去主动创造历史。这也说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有引领前进方向的科学理论指导。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旗帜指引。我们要系统提炼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理论新实践,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更好地塑造新时代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思想灵魂。

守正创新的进取精神

守正创新是支撑和引领一个文化体系向上向前、蓬勃发展的重要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只有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新时代文化建设才能够取得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发挥文化引领时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的精神底色,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总结提炼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文化精髓,强调在固本培元、疏源浚流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筑牢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实文化基础,擦亮中华文明与世界交往的鲜明文化特色。具体体现为: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思考文化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刻认识把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体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这一思想敏锐把握时代的新发展、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提出的文化新课题,围绕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网络建设和管理、对外宣传工作等文化建设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其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作为守正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指导新时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将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融注于文化实践各方面,引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放包容的气度胸襟

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深层结构蕴含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开放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气度胸襟。

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离不开文化文明的力量。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尊重文明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世界的多样性和文明的差异性,不是西方主导话语权制造文明冲突的理由,而是人类文明共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们要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介绍给世界,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上的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其他多种文明一起为当代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求是杂志社融合发展部副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郭星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