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结对蹲点 与榜样同行|孟凡余:从“跳回农门”到“种出国门”

发布日期:2025-02-14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刘琼 汪秋萍  浏览次数:5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孟凡余(右)与年轻干部在田边谈心。 (长丰县委组织部供图)12年前“跳回农门”,12年后“种出国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余带着他的“种粮大队”,一路种到了国外。至此,这个曾经负债累累的软弱涣散村,实现了民富村强。近日,记者走进红桥村,探访这位“领头雁”,揭秘他的治村绝活。万亩种粮版图“你在我们村看不到



孟凡余(右)与年轻干部在田边谈心。 (长丰县委组织部供图)

12年前“跳回农门”,12年后“种出国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余带着他的“种粮大队”,一路种到了国外。至此,这个曾经负债累累的软弱涣散村,实现了民富村强。近日,记者走进红桥村,探访这位“领头雁”,揭秘他的治村绝活。

万亩种粮版图

“你在我们村看不到一分地撂荒。”黝黑的面庞,炯炯有神的双眼,54岁的孟凡余话语间都是对土地的珍爱。正是这份乡土情结,让“跳出农门”的他再次“跳回农门”。

红桥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缺水易旱、农业结构单一,曾经是长丰县重点贫困村之一,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发展后劲。2012年,义井镇摸排能人,向在广东开物流公司的孟凡余发出邀请,希望见多识广、能力出众的他,回村带领大伙闯新路。“一开始我很犹豫,返乡之后心里动摇了,我们农民最看不得田地撂荒。”考虑再三,孟凡余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要治好红桥村的“穷病”,必须发展产业。憨厚的农民发挥出“精明商人”的智慧,运用市场经济意识,抓住土地这个关键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发展一产。2018年底,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孟凡余带领村“两委”紧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1600万元,对全村的土地进行系统整治,并将建设出的5420亩高标准农田转化入股村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变身股民。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增长到73.8万元。规模化、机械化耕种,蹚出了增收致富“好路子”。2022年,孟凡余将“锄头”伸到周边的曹岗村、义井社区,成功托管耕地3500亩。同年5月,红桥村又与合肥经开区签署协议,接管新桥机场附近预控土地约4500亩。昔日的低效田、空闲地,种上了高粱、小麦、油菜,从此年年大丰收。

“村民喜欢吃大米,但我们这里又不适宜种植水稻,怎么办?”思路清、点子多的孟凡余,又谋划“飞地”种植,与千里之外的黑龙江依兰县洽谈合作,共建5800亩绿色水稻基地。村民享用到优质东北大米的同时,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

红桥村的“家底”逐渐厚起来,孟凡余将精力转向拓展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成立了长丰县第一家村办企业——合肥义井红桥坊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现代化的食用油加工厂、农事服务中心,在合肥开设了3家农产品直营门店,不断拓展着红桥村的产业边界。“一开始,我们的粮油加工厂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菜籽作为原料,后来一合计,不如发挥我们的专长,直接到当地种。”于是在合肥市外办的协调下,孟凡余带着村“两委”干部前往俄罗斯,最终在下诺夫哥罗德州租下了1.5万亩土地。

四千天“早餐会”

暮秋的朝阳穿过尘埃,照亮清冷的屋顶,“吱呀”的开门声渐次响起,迎着瑟瑟秋风,孟凡余轻轻阖上家门,赶往村食堂。

“今天早上就把昨晚的剩饭炒一炒……”6点钟,食堂里蒸腾起烟火气。自担任村书记以来,孟凡余每天早上都会为村干部做早饭,坚持12年,算来已有4000多天,以“早餐会”代替传统工作例会,因而也被村干部亲切地称为“大厨书记”。

6点40分左右,一盆蛋炒饭、几碟小菜刚上桌摆好,村干部们陆续到齐。

趁着吃饭的工夫,孟凡余和大家聊起了工作。“俄罗斯那边的试验田收成不错。”专门往返俄罗斯的村干部李华回道:“是的,2000亩的小麦,没上化肥,亩产就有400斤。”“这样明年咱们扩大种植就很有信心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雨,咱们要抓紧时间收高粱啊。”原红桥村党支部书记顾正团笑着应道:“我们一定站好各自的岗。”

“老书记、老主任们都是种田的‘老把式’,耕种、管理交给他们很放心。”孟凡余对记者解释道。

7点30分,大家吃完早饭,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有班子有了战斗力,乡村振兴才能有成效。这么多年坚持‘早餐会’,我就是希望能把咱们班子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孟凡余说。

“大厨书记”不仅烹饪美食有一手,更善于“腌制”年轻干部。

今年3月,合肥市组织乡村干部到浙江湖州开展为期两周的跟班学习。孟凡余去了15天,扑下身子,学习研究当地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很受启发。回来后,他自掏腰包,把村里5名年轻干部也送去学习。“他们回来之后,每个人的工作作风都有很大改变。”

年轻干部孟袁笑着说:“是的,几天的沉浸式体验,湖州干部‘倍速’的工作节奏以及沾满‘地气’的工作方式,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培训回村后,恰逢红桥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推进,孟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积极入户走访,对私搭乱建的村民进行耐心劝导,并主动帮助村民拆除违建、归置物品。这项矛盾多、任务重的工作,在孟袁“破冰”之下,得以稳步推进。

“瞧见那个充满徽派韵味的建筑了吗?那也是咱们‘大厨书记’的培训‘套餐’。”孟袁指着远处的建筑对记者说。原来,孟凡余还瞄准了干部培训的赛道,将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打造成安徽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目前,基地装修已进入尾声,即将投入使用。

千万元收入

行走在红桥村,平坦宽阔的马路纵横连通,道路两旁的大树渐染秋意,农趣满满的民宿里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12年时间,灰头土脸的落后村蝶变为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除了孟凡余敢拼敢闯的“精准导航”,也少不了关键时刻的牺牲奉献。

2012年12月20日是孟凡余上任的第一天,迎接他的却是一堆“白条”。时值年关,每天都有人到村委会讨债,村干部们只能把大门锁起来上班。“欠了那么多钱,群众怎么可能信任村干部?以后工作还怎么开展?这个钱我来出!”孟凡余二话不说,自己把村里欠的16万元旧债还上。

2019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迁移散落田间地头的老坟是最紧迫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孟凡余以身作则,第一个把自家祖坟迁到了公墓。在孟书记的带动下,村干部、老党员们也纷纷带头迁坟,并到村民家中做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仅用45天就完成1200余座老坟的迁移任务。

“以真心换真情”,在孟凡余的努力下,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红桥村的发展越来越好。2023年,红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18万元。红桥村一直践行“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治理、反哺群众受益”的发展思路,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多项公益性活动和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村里80周岁以上老人,除了政府发放的福利外,红桥村也按1:1配套发放福利,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村里今年有11个人考上大学,有好几个还进了“985”高校。

“其实,这些事是共产党员应该干的,是基层干部应该干的,我们就是要把一件件平凡小事做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福利。”孟凡余动情地说。

责任编辑:俞玺勍 车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