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打造和完善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发展模式是重中之重。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需要基层党组织持续发力,大力构建以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以此助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地区文化振兴。在分析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引领、凝聚文化建设合力等对策,对构建以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助力提升农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为农村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这一创新举措,既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农村基层的组织力和凝聚力,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得到贯彻落实。这样既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也可以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激发广大基层党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创新。
此外,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也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深度保护、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进而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文化建设,既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有助于乡村地区的稳定发展。将党建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是一项创新性举措,可为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注入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水平。
首先,基层党组织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广泛动员基层党员干部以及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中,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坚实后盾。此外,基层党建工作也有助于保障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正确。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引领之下,可以确保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前推进,防止走入歧途,确保文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体。
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对策
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尤其是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乡村地区构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的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模式,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品牌塑造,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从而达到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效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第一,强化组织引领,凝聚文化建设合力。在推动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为了切实保障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水平,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确保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逐步凝聚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合力,提升建设水平。如组织基层党员以及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地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工作,组织开展乡村文艺演出、乡村手工艺展示等多元的乡村文化活动,彰显乡村文化魅力,并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增强村民群体的文化自信。
第二,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文化挖掘工作、打造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基层党组织持续发力,引领乡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逐步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具体而言,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可组织乡村地区群众梳理和评估现有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价值挖掘,并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制定完善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规划。如充分利用乡村地区自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开发乡村地区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在打造特色乡村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第三,创新文化机制,激发文化建设活力。在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创新文化机制、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党建工作也要围绕这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如健全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文化创新传播机制、特色文化活化利用机制等。在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方面,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乡村需求建立文化创新基金会,支持文化创新项目的研发和推广,举办乡村文化创意大赛、文化创业培训班等活动,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在乡村文化创新传播机制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乡村文化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传播,展示乡村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水平。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党建工作可以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基层党建指引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各环节有序进行,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挖掘乡村文化价值,构建以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系中共南昌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位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