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辟谣|这类保鲜膜使用不当,或有毒有害!如何挑选?

发布日期:2025-02-01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6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保鲜膜封装食物,从而减少空气中氧气与食物接触,延缓食物的氧化和腐败过程,保持食物的湿度和新鲜度。然而,保鲜膜如果用得不对,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多危害。例如,不是所有保鲜膜都可以加热,有些保鲜膜加热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甚至会产生致癌物。保鲜膜该怎么选?一起了解。保鲜膜的种类有哪些?保鲜膜看似都是软的、透明的,但它们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保鲜膜封装食物,从而减少空气中氧气与食物接触,延缓食物的氧化和腐败过程,保持食物的湿度和新鲜度。然而,保鲜膜如果用得不对,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多危害。例如,不是所有保鲜膜都可以加热,有些保鲜膜加热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甚至会产生致癌物。保鲜膜该怎么选?一起了解。

保鲜膜的种类有哪些?

保鲜膜看似都是软的、透明的,但它们的材质并不相同,通常由以下几种材料制成。

聚乙烯(PE):这是最常用的保鲜膜材料之一,因其安全性和低成本而广泛应用。聚乙烯保鲜膜透气性较好,但其热稳定性和抗拉伸性相对较弱。

聚氯乙烯(PVC):早期的保鲜膜多使用PVC材料,这种材料的保鲜膜透明度高、延展性好,但由于可能含有增塑剂,其安全性受到关注,特别是在高温下或接触油脂性食物时。

聚偏二氯乙烯(PVDC):这种材料的保鲜膜阻隔性能较好,但因成本较高和环境影响问题,使用相对较少。

其他生物降解材料: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一些保鲜膜开始采用生物基或生物降解材料,如聚乳酸(PLA)等。

如何区分可加热与不可加热?

加热食物时,到底可不可以带着保鲜膜一起加热呢?

PE:该材料制成的保鲜膜一般可以用作微波炉加热,但长时间加热、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不建议把该类保鲜膜包裹的食物长时间放在微波炉,且不建议用超高温度、长时间加热。

PVC:该材料制成的保鲜膜含有增塑剂,高温下可能会释放有害物质,不建议用于加热。

PVDC:这类材料的保鲜膜性能很好,可以耐受140℃~180℃的高温,可用于加热,但不要放进高温烤箱加热。

另外,还可以查看标签或包装说明。制造商通常会在保鲜膜的包装上标明是否可用于加热。

保鲜膜中含有致癌的增塑剂吗?

一提到保鲜膜,大家就会想到致癌的“增塑剂”。含有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增塑剂的PVC保鲜膜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其余品类不用过于担忧。

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增塑剂化学物质的总称,在PEAs大家族中,DEHP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化合物,它常被用于生产聚氯乙烯制品,如医疗设备、玩具、包装材料等。

DEHP在加热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例如可能会干扰人体激素系统,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人体出现生育缺陷或其他生殖损害等,但人体日常接触的DEHP浓度通常远低于可能导致这些健康问题的剂量。

只要DEHP使用符合相关要求,合理使用也不用过度担忧,需要注意的是大家一定要去正规途径购买保鲜膜产品。

食物的油脂会溶解保鲜膜吗?

有时保鲜膜外表渗了好多油,是因为食物的油脂把保鲜膜溶解了吗?

其实不然,保鲜膜属于高分子材料,是由一个一个乙烯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聚合材料的分子之间都会有空隙,食物中的“油分子”就可以从这些空隙中通过,从而产生渗油的现象,高密度聚乙烯(HDPE)的保鲜膜分子空隙小就不容易渗油;低密度聚乙烯(LDPE)空隙相对大,容易渗油。

这也是你就算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也会弄得一手油的原因。

如果发现包装食物的保鲜膜已经渗油了,食物还能继续吃吗?不考虑温度影响的话,油只会从保鲜膜渗出,不能将其溶解,不必担心会吃掉“液态保鲜膜”的问题。

如何挑选保鲜膜?

1.查看材料类型:

PE: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选择,适合日常使用。

PVC:可能含有增塑剂,建议避免用于食品包装。

PVDC:具有更好的阻隔性能,但成本较高,环境影响也需要考虑。

2.查阅产品标签:检查包装上是否有食品安全标志,是否标明可用于微波炉加热。

3.透明度和黏性:良好的保鲜膜应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适当的黏性,以便轻松地粘贴在食品容器上。

4.高温使用:遵循包装说明,尤其关于是否可以加热的指示。

5.避免直接接触高脂食物:某些类型的保鲜膜在接触高脂食物时会出现“渗油”现象,并可能会释放化学物质。

6.有“食品专用”“食品安全许可”或“QS”的字样才可以盛装食品。常见的装垃圾的塑料袋也是PE材质的,可千万不要用来装食物!一般来说,不可包装食品保鲜膜的往往其增塑剂是超标的,含有DEHP等有害物质。

考虑环保因素,选择可重复使用或可生物降解的替代品,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通过遵循这些要点,通常就能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同时减少对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综合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张兆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