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经过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社会进步彪炳史册。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在新征程上汇聚人心力量、战胜风险挑战、实现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深入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壮阔航程。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开篇就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那么,为什么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如何理解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我们可先从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来理解其推进之不易、意义之重大。相比之前的改革,新时代改革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问题更加多样,面对的阻力和压力也更大。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倒逼我们必须改革,“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而且改革使全社会每个群体、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增量效应”让全社会形成高度一致的改革共识;而进入深水区后的改革,由于涉及“存量”利益的调整,大家对还要不要改、朝哪里改、怎么改等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社会上出现“改完了”“过头了”“改不动、改不了”等议论,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增加。又比如,在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后,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既要解决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长的烦恼”,又要面对时代进步引出的新问题,攻克的都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其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可想而知。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少数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它始终要在“世界级”体量的层面处理“世界级”的难题。
新时代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是全面性、系统性,最具标志性的成就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的基本确立。过去,我国改革循着从农村向城市、从沿海向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次第展开。当改革行至中流处、突进深水区,面对更多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仅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因此,新时代改革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零敲碎打,而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并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召开70多次会议谋划改革、推进改革,审议通过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11年时间里,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项改革充分衔接、相互耦合,不断形成“1+1>2”的“化学反应”。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深刻的革命性、重塑性,其举措和成就是深层次、根本性、开创性的。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我们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其力度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比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顽疾,我们事不避难、负重前行,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以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发展的实践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再比如,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这个长期的“国土之伤”“民生之痛”,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环保督察、河湖长制林长制、国家公园等多项创新举措陆续面世,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既深刻改变着当代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走向。
正是我们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推进改革开放,我们才能穿越激流险滩、克服重重困难,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才取得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
深水区改革该如何推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经过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3个字大有深意,实际上点出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蕴含着对“为什么改”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从制度本身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我们面临的问题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有的甚至还比较严峻,同时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更好行稳致远。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经过了4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下一步的改革要朝哪里进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当前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着眼未来中国改革的长远目标,对一系列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
紧扣什么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所谓“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全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把重心放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上,就是为了消除各种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旺盛活力、增添强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鼓舞着全国上下把所有热情和力量投入其中,凝聚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既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成果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到2035年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和“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形成总目标统领下有总有分、总分结合、系统完备的目标体系,建构了新时代中国改革的整体框架和实践进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明确了改革的目标,行动就有了着力点,就能更好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更好制定和统筹实施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举措,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是什么?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可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这“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揭示了过去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的独特秘诀,也指明了未来改革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对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系统总结,是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牢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改革才能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成功。再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使改革既造福人民又得到人民支持。
对以上诸问的回答,实质上揭示了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大逻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目标、原则,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定力,让我们的方向越来越明晰、道路越走越坚定。
中国之治的制度图谱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认识和结论。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奇迹”之所以得以成就,“中国之治”之所以行稳致远,其奥秘就蕴藏于“中国之制”当中。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制度建设是贯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根红线,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主线。总体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制度建设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
既强调全面系统、夯基垒台,又注重彼此配合、协同发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全会着眼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全方位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党建等领域的改革,开列60条、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构成了一幅宏大的“中国制度设计图”。这些改革举措,既强调固根基、扬优势,又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回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现实矛盾。同时,各项制度设计之间也不是相互割裂和彼此独立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通过彼此呼应、相互促进,全面释放改革效能。比如,全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中强调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二者的呼应鲜明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相互协同和促进。
既发展完善行之有效的已有制度,又与时俱进探索建立新的制度。面对国家治理中的各种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制度体系必然要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存在空缺的地方要“勤打补丁”,过时滞后的制度要“更新升级”。在全会提出的各项制度中,有些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如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等;有些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如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生育补贴制度、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道浓、改革成色足。可以预见,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逐步细化和落实落地,中华大地上必将涌起更为磅礴、更加壮阔的改革大潮。
既有关于重大任务部署的制度设计,又有推动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镜花水月。必须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全会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改革有人想、有人抓,能够稳步加以推进。全会还强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改革设计中来,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这既是我们党初心使命、担当情怀的生动彰显,也体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可贵勇气和科学精神。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引领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这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把握,其正确性不断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就所证明。40多年前,改革就是从小岗村等地的“大包干”发端的,其后逐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推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千头万绪,就越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会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6个方面,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
比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等重要举措,以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等大量具体改革措施,从而更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同向而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必将极大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更好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比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宏观经济是复杂的有机整体,各类政策只有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多重治理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才能在重大战略和宏观政策之间形成联动效应、叠加效应乃至乘数效应,实现经济治理成效的最大化。全会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等措施,瞄准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多措并举缓解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既解决当下迫切的问题、又谋划长远发展的战略。
比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能否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长期以来,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全会提出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等改革措施,既是“国家想做的”也是“农民想要的”,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实招硬招。我国的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试想工农城乡循环畅通了,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不仅农民会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会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们靠着坚强的决心、坚定的意志,走过了40多年砥砺奋进的改革开放历程,书写了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改革画卷。只要我们看准了、认定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风雨无阻地走下去,一个更加活力四射、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国就在不远的前方。
责任编辑:来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