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北京1月15日电 “修订后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强调,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5日上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举行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石宏表示。
新法规定,设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表示,全国科普月是全国科普日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一个月的时间,以更丰富、更深入、更全面的科普活动惠及更广泛人群。
如何保证科普工作能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据顾雁峰介绍,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本级科学技术普及相关经费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用于支持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补助资金达9.168亿元,免费开放科技馆数量从2015年的92座增加到2024年的409座,累计接待观众超4亿人次。
当前,人才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计215.63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仅为29.32万人,总体数量仍然较少。石宏表示,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增加“科普人员”一章,有助于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顾雁峰说,中国科协从2023年开始,面向中央单位试点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两年来共145人通过评审取得科普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2人,为科普人员畅通了职业发展通道。下一步,中国科协将推动更多省市开展科普职称评审工作,健全科普激励机制。
新法明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职业学校设置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据顾雁峰介绍,教育部、中国科协2012年起联合开展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和中国科技馆等7家科技场馆联合开展试点工作,培养科普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十几年来,6所高校已招收科普硕士1000多名,已毕业的科普硕士就业率超过85%,为科普事业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国家发展科普产业,鼓励兴办科普企业。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李昕表示,未来一方面要把科普的资源和要素充分融入到文化、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农业、生态环保等产业发展之中,形成一些新业态,保持和扩大科普文创、研学等方面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科普自身也要打造创作、研发、设计、制造、展陈等全链条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科普企业。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新法明确要求“国家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科普发展格局”。李昕表示,“新时代‘大科普’工作格局的构建已经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学习强国”记者夏磊)
责任编辑:孙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