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行走在中原大地,严寒也挡不住勃勃生机。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中以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智能控温的水培大棚洋溢着“科技范儿”,“喝水”长大的蔬菜绿油油、水灵灵;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一刻不停地运转,兽用药品创制和疫苗开发捷报频传;在嵩县中原药谷科创园,柴胡茎、连翘叶等中药材的非药用部位也成了“香饽饽”,带动药农实现“一株草药两份收入”……
近年来,河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增量。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7%、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从豫东平原到豫西丘陵,处处能感受到发展向“新”、科技攀“高”的进取锐气。在这里,农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一粒种子促振兴
河南新乡,中原农谷核心区。冬日暖阳下,科研人员精心培育的种苗长势喜人,其中便有与冰草远缘杂交的小麦“明星”品种——“普冰03”。
曾经,改良小麦品种主要靠现有品种的相互杂交来实现。然而,长期近亲繁殖导致遗传相似度越来越高,育种一度陷入了瓶颈。此时,小麦育种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冰草。“冰草属植物穗粒数多,具有优秀的抗旱、抗寒、抗病性,被认为是小麦改良的最佳外源优异基因供体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锦鹏介绍。
不过,二者的相遇并不容易。与冰草杂交,虽然会提高小麦的抗病抗逆性,但也会对产量带来负效应。此外,两者亲缘关系较远,花期差异也很大。为了攻克这一世界难题,张锦鹏的老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立会带领团队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探索。
2023年,小麦新品种“普冰03”通过国家审定。同年,中国农科院与河南省政府联合布局的中原研究中心在中原农谷正式揭牌,李立会研究员带领团队入驻。2024年,“普冰03”的生产经营权“花落”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开启品种推广的后半篇文章。
入驻国家级科研平台14家、省级科研平台44家;集聚种业龙头企业82家,全球10强种企2家;161个优质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审定,110个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当前,中原农谷正围绕种业全领域营造“育繁推”一体化政策服务环境,奋力打造一座现代种业“硅谷”和农科“芯”城。
农机创新马力足
中国第一代履带拖拉机、第一代小型轮式拖拉机、第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走进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展馆里的老物件诉说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变迁史。
我国粮食连年的丰收丰产,离不开农机装备的硬核支撑。近70年来,中国一拖聚焦行业“卡脖子”技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出的“东方红”系列产品一直引领着我国农机装备的升级。
“在广大丘陵山区,农民曾面临着‘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农业机械化率较低。”中国一拖党委副书记苏文生表示,针对这一短板,公司自主研发出东方红SH504M丘陵山地拖拉机,融合折腰转向、双向驾驶等技术,可实现转弯半径小、掉头灵活,保障了山地作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置身于中国一拖大拖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们各司其职地忙碌着。装配工人高斌感慨道,从最初的“地摊作业”到如今全自动的半轴总成装配线、后盖总成装配线,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贯穿生产全流程。“不到3分钟,就有1台东方红拖拉机从这里下线。”高斌说。
苏文生告诉记者,近年来,企业重点突破动力换向、无级变速、自动导航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自制率超过70%,拖拉机已出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一拖所在的洛阳市,是我国农机装备技术、产业的发源地。当前,洛阳集聚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拖拉机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共有农机装备及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500多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从“国人厨房”到“世人餐桌”
“大家可能没听说过千味央厨,但一定吃过我们的产品。”走进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剑先卖了个关子。很快,谜底揭晓,从肯德基的蛋挞到真功夫的包子,从赛百味的面包到海底捞的扯面,很多国民熟知的餐食,都出自这家速冻米面食品供应商。
炸油条、蒸油条、麻辣烫油条……在千味央厨,油条有多种演绎方式。据孙剑介绍,一根油条从和面到炸至金黄酥脆,企业经过了3650次实验,并于200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工业化速冻油条,“在这方面少有经验可以借鉴,速冻蛋挞、油条等很多生产线都是我们的原创技术”。
在千味央厨研发总监贾学明看来,创新一直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他告诉记者,产品研发尤为注重市场调研,根据使用场景倒推需求,然后转化为技术方案,再贯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临近春节,千味央厨推出的“年年有鱼”八宝饭卖成了爆款,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河南省副省长李酌表示,近年来,河南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03家,涌现出双汇、三全、思念、蜜雪冰城、千味央厨等一大批行业旗舰,加快从“国人粮仓”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转变,现代食品产业成为全省三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记者陈曦)
责任编辑: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