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豫北粮仓”迎丰收 霍亚平摄
6月的中原大地,麦浪滚滚,满目金黄。河南省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的小麦超高产攻关示范点,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新品种“中麦578”高产示范方实打验收报告出炉,平均亩产841.5公斤,冬小麦单产再创新高。
作为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的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粮食生产,严格落实保粮食安全,千方百计减轻疫情和灾害影响,今年夏粮“十六连丰”,粮食总产站上1300亿斤的新台阶,今年夏粮收获正在实现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
藏粮于技:种粮更讲科技含量
修武县聚龙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聚财种了1800亩“中麦578”。“今年灾害多,能保持去年的产量就很满意了,没想到亩产量足足高出200多斤,保守估计收入比去年增加40万元以上。”看到颗粒归仓,王聚财心里踏实了。
“七分种,三分管。”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说,有好种子才会有好粮。“中麦578”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棉花研究所合作育成,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多抗广适等特点,今年是该品种第一次收获,能否创下高产纪录备受业界关注。
6名来自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农技推广中心、山东农业科学院等的农业专家,经过丈量、机械收获脱粒、称重、水分测定、取样测定杂质率等环节,把验收组采集的各项数据汇总计算后,现场出具实打验收报告。
今年小麦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好在管理技术过硬。“小麦拔节后发生两次倒春寒,虽然长势受到一些影响,但是由于我们及时推广‘重施各类农家肥、巧用土壤调理菌、宽窄行精播匀播、返青期追施二氢钾’等核心技术,小麦群体大、个体壮、长势喜人。”修武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法谊说。
多年来,河南坚持走依靠科技提升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管理更精。2019年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比全国高近3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水平由2013年的375.4公斤/亩,提高到2019的415.8公斤/亩,提高了10.76%。
育种更优。河南启动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建设,培育的小麦品种占全国的1/3,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时间由8年缩短到5年。“郑麦9023”“矮抗58”和“郑单958”“浚单2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为了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河南构建了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1031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主导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组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2019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
藏粮于地:真金白银建良田
一部手机也能种地?
在商水县张庄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17个360度旋转摄像头实时监测着麦田。“点开手机上的APP不仅能实时查看2100亩小麦的长势,还能控制喷灌阀门,多阀同浇,地浇得更均匀。”种粮大户邱守先自豪地说。
2019年,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被布局在张庄、巴村两个乡镇8个行政村,示范区除了一流的基础设施,还增添了不少“硬核”科技和设备:水肥一体化、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智能灌溉、农用直升机、无人机等。
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负责人介绍,以“水肥一体”为例,把化肥倒在施肥桶里,搅拌机自动搅拌后直接喷洒到地里,远程控制,定时定量施肥,更科学,更省力。商水县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粮食亩产量提高230斤,全年增产2.2亿斤,带动农民增收2.3亿元,户均增收850元。
在“河南产粮第一县”滑县,藏粮于地战略扎实推进,耕地面积常年保持在19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打造了全省最大的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粮食作物总产30亿斤左右,连续28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哪些变化?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前不久,河南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截至目前,河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累计投入资金9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亩均提升粮食产能150斤。2020年,河南又投入101亿元,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60万亩,并要求12个市30个县(市、区)加大地方财政配套,在原有每亩投入1500元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3000元/亩的标准高质量打造示范区,真正把真金白银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
如何调动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河南狠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压实地方政府抓粮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仅2019年就向104个产粮大县发放奖补资金41亿元,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07.4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8.7亿元。全省粮食面积多年保持在1.6亿亩以上,口粮面积在9000万亩以上。
河南西平县高标准麦田小麦收割现场 霍亚平摄
颗粒归仓:千方百计保障机收会战
骄阳烈日下,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的大田里,孙建超忙前跑后,满身大汗。14台麦秸打捆机正在作业,一米见方的麦秸捆次第排开,每个有20多斤重。
“我们免费给农户打捆,最多时一天能打200亩地,收来的麦秸销往畜牧养殖企业和大户,每吨能卖近500元。”孙建超笑着说,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三毛农机合作社,扣除农机补贴,一台打捆机才4万多元。
“三夏”机收会战期间,像孙建超这样的农机手要千里奔波、风餐露宿,如何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
针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河南提前制定农机跨区作业和应急抢收预案,加强机手培训和农机具检修,根据农机数量、收获进度,及时发布作业信息,引导农机合理流动,确保熟一块收一块。7000多家农机合作社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农机服务,确保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据了解,全省累计组织投入农机410万台(套)以上、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设立“三夏”农机专供加油站,24小时供油,柴油每升让利0.1元。对位置偏僻的麦收现场提供送油到田间活动。许多加油站备有免费的小药箱、工具箱、休息室、淋浴室等,为农机手提供暖心便利。
河南省农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安、交通、气象、石油石化等部门通力合作,全省设立各类“三夏”接待服务站362个,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接受咨询和求助,推动“三夏”麦收顺利进行。
如今,“三夏”机收会战已落下帷幕,今年河南麦收历时20天,机收率超过99%,基本实现小麦成熟一块、收获一块。联合收割机投入总量达到19.2万台,高峰期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0.4万台,日收获小麦798万亩,“丰收在望”变成“丰收到手”。
春争日,夏争时。伴随着自南向北的隆隆机器声,中原大地夏粮收获尘埃落定,抗旱抢种全面铺开。待金秋,又是一个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