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建好高标准农田 筑牢农业强国建设根基

发布日期:2024-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明辉  浏览次数:8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既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新时期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既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新时期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既是坚守14亿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更是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和根本大计。如何守住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守红线、保耕地的两项硬措施。其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核心是提质量。

国家用“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的系列“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实现高位增产,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以及中外农业发展情况的比较看,粮食等农产品整体保障能力提升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弥补了我国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结构性紧缺矛盾的短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夯实农业强国根基的重要举措。

耕地质量的提升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然要求。作为耕地中精华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有助于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我国当前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比一般农田高30~40个百分点,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建设的重点与内容,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地势复杂、土地零散、灌溉不便、耕种难度大的江西南昌新建区西山镇通过平整土地、修建灌溉系统、完善田间道路等措施将昔日的“鸡窝地”“巴掌田”整治成50.69万亩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的高标准农田,并实现了当年整治当年播种的效果,让农户当年受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务必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加强水土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解决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提升建设质量。同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全面上图入库,强化用途管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促进耕地提质增效。农田建设只有高标准、高质量,才能带来持续的高收益,让“寸土”生“寸金”。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是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引擎。通过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实现农田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促进施肥管护、用水灌溉、机耕运输等农业生产环节全面迭代升级。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劲动能。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占地1000亩的“无人农场”就用高科技耕出了“智慧田”:农场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农业生态系统,以及智慧化服务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展示了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从“小田变大田”再到“无人农场”“智慧田”的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其机械化水平比一般农田高15~20个百分点,有效防止了耕地撂荒问题发生,彰显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潜力和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农田不再是传统耕作的农业生产场所,而是充满了“高科技范儿”和创新活力的大舞台。高标准农田建设正以其显著的成效筑牢良田“耕”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书写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