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构建知识产权人才“蓄水池”

发布日期:2024-11-2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何喜军 王菲菲  浏览次数:1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全国在建和已建成运行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达74家,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要更好地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撑。如何通过产学研融合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相关人才是关键。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全国在建和已建成运行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达74家,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要更好地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撑。如何通过产学研融合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相关人才是关键。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印发《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明确部署探索由高校、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截至2023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从“十三五”时期末的69万人增至86万人。产学研融合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是为科技创新“导航”,为创新成果保护“护航”,为科技成果转化“引航”,为产业转型升级“助航”的高端人才。

目前,产学研融合育人过程中还存在“校热企冷、合而不融”“学难致用、供需脱节”等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市场需求把握不准、企业参与合作育人动力不足、产学研融合育人机制不畅。对此,应充分发挥需求导向的“催化剂”作用、企业主导的“推进剂”作用、机制引领的“黏合剂”作用,营造产学研融合育人的良好生态。

建立需求导向的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开展知识产权高端人才需求调研与信息采集,搭建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平台,形成区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地图,编制人才白皮书,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专业和学科的设置、调整与优化改革。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挖掘知识产权领域多类型岗位的招聘及需求信息,绘制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的“知识需求地图”和“能力需求清单”。

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育人模式。推动企业主导,企校共建“产业+知识产权”学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鼓励企业主体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学科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教材课程开发等全过程。通过全过程融合、全要素融入、全方面育人,增强产学研融合深度和广度,培养懂产业、懂科技、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构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蓄水池”。

健全产学研融合育人的保障机制。鼓励高校与法院、银行、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共建人才培养的师资库、教材库、课程库、案例库,搭建产学研融合育人的资源平台和实践基地,推动平台自治和资源共享。政府主导设立专项基金,面向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领域的前沿需求和重大问题,构建“项目式”育人的长效机制。制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水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标准,面向标准达成度、高质量就业、用人主体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产学研融合育人的质量监测体系和反馈机制。

责任编辑:韩新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