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一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伟业,在深入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论,必将为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
一、坚持人民立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改革”。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因此,为人民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
1.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作为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的奋斗目标。因此,从人民立场出发,就是基于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本现实背景,紧紧围绕人民在通往美好生活道路上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从为人民而改革的思路出发作出回应,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全面系统设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改什么、怎么改。
2.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把人民当作改革主体的人民主体论,作为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才是目的。通过改革释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活力,必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方面从亿万人民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可靠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基层群众的调查研究,以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方式,把国家治理的顶层谋划与社会发展的百姓需求紧密联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夯实改革的群众基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
3.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标准,作为检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根本标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最有效办法。因此要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性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改革活力的释放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检验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最有效办法。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这就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每一项改革任务几乎都是由所处时代提出的问题倒逼而产生,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不断深化。作为“答卷人”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探寻科学答案中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发现问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逻辑始端。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问题不过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而已。这就是说,问题的存在是普遍的、常态化的。同时,矛盾的呈现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般中把握规律。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善于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厘清影响和制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各种不利因素,找到问题症结。比如,哪些问题是通往现代化的共性问题,哪些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哪些问题是由体制机制引起的,哪些问题是由人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水平原因导致的;等等。通过对问题的揭示和本质规律的探索总结,为下一步精准高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坚持问题导向,要敏于抓主要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繁多,因此,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尤其要主要抓重点领域的重点问题,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点。这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全面也要有重点,要防止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不利于改革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到改革的成效。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既全面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各项改革举措,又重点部署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深远性的重大问题。比如,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建设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安全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党的领导领域的改革主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3.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直面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敢于直面问题,表面上体现的是对现实矛盾的正视,实质上是对事业的强烈责任和主动担当。能够直面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需要政治勇气和实践才干。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一步深化改革必然会带来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过程中必然会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改革需要勇气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作为改革的直接推动者,要勇于改革还要善于改革。勇于改革主要是培养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善于改革主要是全面提升领导干部的现代化建设本领。比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既要勇于破除制约市场公平竞争的壁垒因素,还要有建立健全促进市场竞争有序的体制机制的领导本领;在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上,既要有敢于面对民生矛盾热点的积极回应,还要有解决百姓难题的真招实招;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涌动带来的挑战上,既要有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敢于亮剑的勇气,还要有善于掌握舆论主动权的本领。
三、坚持系统观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的实践部署
系统观念作为科学思维方法,强调事物是一个由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发展趋势,找出规律、建立秩序,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贯穿其中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的顶层设计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匹配全面强国的蓝图谋划。这就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回答好“怎么改”问题,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部署。
1.坚持系统观念,要在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布局上,必须按照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而言,就是既要突出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为重点,还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领域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攥指成拳、同向发力,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最大合力。
2.坚持系统观念,要坚持十四亿人民以共同富裕的方式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共同”体现公平、“富裕”体现效率,需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更好适应经济基础、国家治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构建起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有利于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不断壮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3.坚持系统观念,要坚持覆盖区域的全面。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通往现代化的具体举措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既要将党中央确定的原则、明确的举措、提出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好,又要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这就需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活力和秩序的关系,用开放的复杂系统观点,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创造性地研究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实现全局和一域目标的统一。
(作者分别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姜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