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美丽中国 » 正文

何为昌平 | 昌盛平安之地 人文荟萃之城

发布日期:2024-11-01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16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昌平定居生活。汉建昌平,“昌平”得名至今已有2000余年,元代郭守敬从白浮泉引水开凿通惠河,明朝十三位皇帝将皇陵定于此处……历经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昌平筑就成为如今上风上水、宜业宜居的昌盛平安之地,人文荟萃之城。京师之枕昌平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地处温榆河冲积平原和燕山、太行山支脉的结合地带。清张吉午《康熙顺天府志》赞

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昌平定居生活。汉建昌平,“昌平”得名至今已有2000余年,元代郭守敬从白浮泉引水开凿通惠河,明朝十三位皇帝将皇陵定于此处……

历经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昌平筑就成为如今上风上水、宜业宜居的昌盛平安之地,人文荟萃之城。

京师之枕

昌平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地处温榆河冲积平原和燕山、太行山支脉的结合地带。清张吉午《康熙顺天府志》赞昌平山川形胜云:“山似阵云,水如天堑。居庸锁钥,叠翠惊人。风震龙沙,烟封鸟道。神京西北,夙号屏垣。”

昌平地区约三分之二为山区,山地总面积800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名称的山峰256座,载入明代《隆庆昌平州志》的名山有29座,其中与昌平文明起源和城市走向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山。

其一是军都山,又名居庸山、北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是昌平众山之母。

昌平见诸史册的第一次建置,即秦国置军都县;第一场战役,即西汉初年周勃“屠浑(军)都”城;第一位隐士,即东汉卢植隐居上谷军都山。自春秋战国以来,军都山以其险要的战略地位,每每成为兵锋所向之地。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华北抗战初期,军都山仍在国防上作过伟大贡献。

其二是天寿山。旧名黄土山、东山,其势“千峰圭挺,万嶂螺分,蜿蜒若游龙鼓涛,开闪如翥凤凌汉”,史称“军都诸山之冈阜”,海拔513米,是昌平山系的后起之秀。明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在此营建长陵,封曰天寿山。天寿赐名,是昌平历史的分界线。昌平从军事边城而真正成为“京师之枕”,就奠定于这一时期。

其三是雪山,曾称靴山,或传为积粟山,位于南口镇雪山村西北,属军都山山前洪积台地上的侵蚀孤丘,海拔仅118米,是昌平山系的小兄弟。远古时代的雪山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宜于放牧与种植,为人类理想栖息之地。昌平约6000年的文明史,即以“雪山文化”为起点。

畿辅重镇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秦时在昌平设军都县,西汉设昌平县,有一种说法认为,“昌平”之名来自汉代贵族的封爵——昌平侯。“昌”,代表兴旺、繁荣,“平”,蕴含安舒、宁静、公正等,合取“昌盛平安”之意,“昌平”得名至今已有2000余年。

关为禁锁之地,城为安民之邑。作为军事要区,昌平除设关戍守外,还筑有多座古城。如战国有虎峪城,秦汉有军都城、昌平城,北魏有芹城,明有白羊城、长峪城,等等。这些城池后来都形成村落,折射着昌平发展的历程。明代定都北京后,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筑有永安城和巩华城,成为明朝的京畿重镇。

明景泰元年(1450年)春,为护卫陵寝,巩固边防,景泰帝朱祁钰下令“城昌平”,这就是后来的昌平州城——永安城。城辟有东西南三门,《康熙畿辅通志》载,东门名太安门、西门名平安门、南门名永安门。

“永安”之名取长治久安之意。曾在永安门上方悬挂刻有“畿辅重镇”四个大字的石匾,像是宣示着昌平的重要地位。

景泰二年(1451年),因军事上的需要,永安城竣工甚速,当时只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土城”,后经不断包砌增筑,才形成壮丽的城池。如今昌平人常走的东西南北四环路,就建在昔日永安城的护城河上。

文化遗产

厚重的历史必然孕育丰富的文化遗产。明代后期名士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曾有一段描述:“皇陵形胜,自其近而观之,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且东西山口两大水会流于朝宁河,环抱如玉带三十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这里所说的“形胜”即为明十三陵所在地——天寿山区域,周边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凹地,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谋士廖均卿遍访京郊后向明成祖进言: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玉烛清明,并立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明成祖遂同意在此兴建陵墓。

如今的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神路自南端陵门直达长陵。在长达7千米的主神道上,建有石牌坊、大宫门、碑亭、华表、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这些既是皇威的象征,为谒陵营造了气氛,也为昌平造就了一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就在昌平境内的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内——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居庸关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塞之一,雄踞太行山军都陉要冲,在万里长城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九关第一数居庸”之美誉。

现在的居庸关长城景区,因其云台石刻石雕的精美、美猴王敌楼的惟妙惟肖、“居庸叠翠”再现、夜长城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参观游览。

龙泉漱玉

如果说山是一座城市的筋骨,那么水则是一座城市的“血脉”,滋润和养育着城市的文明,古代昌平地区的水资源极为丰富。载入《隆庆昌平州志》的名水名泉有26处,其中在昌平乃至北京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并留下较多历史记载的,当属白浮泉。

白浮泉又称龙泉、神山泉、神仙泉,发源于白浮山北麓。在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源头以前,白浮泉静水流深,默默无闻。元朝初年,各地的粮船顺着大运河北上,到了位于通州的终点后,要靠陆运才能运到元大都,成本高昂。水利专家郭守敬为解决漕运水源问题,从昌平的白浮泉引水,开凿通惠河。

据《行状》记载,白浮瓮山河水“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今什刹海)”。白浮瓮山河引水与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正式完成。从此,白浮泉在历史上有了“京闸坝之源”“通惠坝河之源”“通惠河源”等誉称。

明代以后,因诸多原因,白浮泉不再纳入通惠河,但泉水依然喷涌不止。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白浮泉一带以“龙泉漱玉”名列“燕平八景”之一。

近年来,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历史遗迹,相关部门对白浮泉遗址展开了精心的规划与修复工作,以此为基础打造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于2023年4月份向游客开放,里面的龙泉禅寺、九龙池、都龙王庙修缮一新,且重现当年“龙泉漱玉”胜景,以文化、旅游等多种元素融合,为昌平城市发展注入新元素。

三条文化带汇聚 焕发新光彩

作为北京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唯一交聚区,昌平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突出“运河之源、太行之首、居庸之要”。三带交聚的独特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守护传承文脉薪火。

统筹实施“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居庸关长城活化提升、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等项目,高水平办好“居庸山月”中秋晚会等品牌活动。抓好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明十三陵全域开放。深入挖掘中轴线北延长线文化资源,串联国家版本馆、精品民宿等文旅资源,打造经典骑行线路、乡村招牌美食等特色文旅 IP,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提升品质、做成品牌。

为赓续古城文脉,昌平区实施政府街城市更新工作。重现“永安古城”历史风貌。当前,昌平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加快“四区”建设为蓝图,聚焦“以科教引领、文旅融合为驱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行业”的目标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强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数据,解决人才落地,强化园区建设,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历史人文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魅力之城,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欢迎到昌平欣赏历史古迹,感受人文魅力。

来源: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孙珊 赵晨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