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当下热点,一时间已成为势头最火热的新兴产业之一。低空经济通常是以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各类飞行活动为依托,带动辐射包括航空装备制造、载运、作业、服务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综合性经济形态。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将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被列为新增长引擎,并作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赛道。
中央积极推动,各地快速响应。今年以来,全国多数省份和重点城市纷纷围绕发展低空经济出台发展规划、支持政策,深圳市颁布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海南省推出了全国首张省域无人机试飞空域图。这些支持政策力度空前,延伸到了低空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资金补贴等多个领域。
政策利好也进一步刺激了低空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民用无人机企业近2万家;新注册无人机数量超60万架,较去年底增长了一半。企业和投资的大量涌入,持续推动低空经济在研发制造、专利申请、场景拓展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低空经济正成为各方竞逐的“新蓝海”。
然而,低空经济大热现象背后,一些发展中面临的风险问题渐渐浮出水面,足以引起我们关注。
首先,在市场供需层面,供需不匹配、供大于求现象比较突出。通用航空作为低空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我国长期发展缓慢,产业规模和质量都处于较低阶段,大众对其认识不足,对通航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意愿不强。另一方面,政策利好背景下企业和投资一窝蜂开展无人机业务,企业为了盈利不得不一边打“价格战”一边降低成本,不仅造成市场无序竞争,装备的质量安全也大打折扣,一定程度抑制了市场需求。
其二,在技术创新层面,低空经济面临着低空通航飞行器技术、低空空域管理技术、低空安全监管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目前,我国低空通航飞行器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还有不足,通航飞机、发动机等国产化率低,eVTOL等新型飞行器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低空复杂环境等核心问题还有待研究,这些都对产业发展形成制约。与此同时,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程度较低,不少城市和地区存在大片禁飞区,低空空域管理技术还不成熟,空中管控效率低下,飞行器想飞飞不了,相关企业发展低空经济的热情不断减退。
此外,在基础条件层面,虽然各省市纷纷发布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但在实施层面能否落地,还存在不少限制因素。当前,大疆等少数几家头部企业拥有我国90%以上无人机制造产值,在全球范围内也占据极大的市场份额,按照当下全国各地无人机制造的水平和规模来看,强势突围显得困难重重。再者,有的地区通用机场数量紧缺、应用场景不足,发展低空经济基础薄弱;还有的地方规划不合理,奖补政策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对如何持续发展缺少后续支撑。
综合来看,现阶段我国低空经济有关产业涉入程度较浅,产业链延伸不够,上下游各个环节还无法实现紧密衔接。因此,有部分专家认为,我国低空经济短期内将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后续发展仍任重道远。不可否认的是,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未来发展前景仍值得期待,但热度背后,更多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理性对待、冷静思考,在完善顶层规划、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市场动能、加强安全监管等方面下功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让低空经济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责任编辑:王萌 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