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发布日期:2024-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亚雄  浏览次数:42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新质生产力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有必要从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的角度出发,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着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新发展理念为重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遵

新质生产力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有必要从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的角度出发,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着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以新发展理念为重要遵循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遵循。

创新引领,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协同创新的同时,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创新氛围。

协调发展,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注重区域、产业、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立足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市场环境,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实现差异化与互补性发展。继续深化区域间合作机制,强化数据、信息资源的交互流通,依托区域产业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绿色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文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将绿色低碳理念落实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致力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开放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历史经验看,正是通过对外开放,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引入中国,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经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竞争。从现实情况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通过国际合作吸收全球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

共享发展,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民生福祉。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就业创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需支撑。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因地制宜优化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聚焦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兼顾制度创新。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工作,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以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枢纽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本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提升自身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水平。切实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新动能,使中部地区逐步缩小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并成为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重要增长极。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尽量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加强与东部、中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尽快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良好、技术积累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系列有效有力措施,让东北地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点。

需要强调的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还需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以深化区域协同联动与协调发展,下好全国“一盘棋”。一是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二是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三是加强区域间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更好维护市场秩序;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率。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将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主体创新热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切实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竞争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推动形成先发优势的同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以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为牵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朱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