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座校园都有她的独特魅力和风采。今天,让我们走进江苏大学,看学校如何引导青年师生用热情与汗水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宣讲“三农”政策、体验田间劳作、手绘和美乡村、开启助农直播……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江苏大学54支专项实践团队、近500名青年师生奔走在田间地头、村屯农家。
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源于江苏大学创新推出的一项实践育人计划。江苏大学在今年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围绕学校“涉农基因”,特别推出“耒耜计划”乡村振兴专项实践项目,设计“科技兴乡村”“宣讲进乡村”“调研助乡村”“志愿惠乡村”“文化润乡村”“对话促成长”等专题,引导师生从大学校园走向田园乡村,开展具有学科特色、推动乡村治理、助力产业发展的多项实践活动,用热情与汗水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让“科技”扎根泥土
“葡萄种植面积大,最头疼的就是每年株间除草,还没有好用的机械,只能我们人工做。”七八月正值宁夏葡萄生长的关键时期,葡萄园中疯长的杂草困扰着当地农户。
在暑期乡村调研中,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户的难题,该校农业工程学院“耒耜青年丰饶筑梦”实践团队拿出了解决方案,依托专业特色和课题实践,研发了一种“自动避障除草机具”,可以有效避开葡萄藤和障碍物,去除葡萄藤的株间杂草。
“我们之前都是雇人除草,耗时又耗力,有了你们的除草机,我们就方便多了。”宁夏红寺堡区红寺堡酒庄副总经理虎建仁及当地各大酿酒葡萄种植园农户肯定了团队的实践成果。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科技回应农民呼声……这个夏天,来自该校农业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的20支涉农学科实践团队,走进江苏、湖北等地的农村地区,在现代农业装备普及、农产品加工检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贡献青春智慧。
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魏巧老师,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干事创业,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呢?”
“还是要发挥知识青年善于学习的优势,紧紧抓住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变的机会,依靠科技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魏巧所在的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一场青年大学生与“兴农人”的对话正在进行。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振’当时,行动在乡村”实践团队还与“江苏省劳动模范”张奎峰、“江苏省典型示范新农人”胡道中等奋战在兴农一线的工作者“零距离”对话,多方调研乡村数字化转型、生态农业等乡村治理和发展经验。
“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故事,让我们很受启发,农业依然是很有奔头的产业。”实践团大学生吴念真感慨,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乡村、发展农业,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7月以来,该校12支“耒耜计划”专项实践团队在广西、云南、河南、江苏等地,深入农村大田、合作社,参观农业文化馆、寻访“新农人”、体验田地耕作,深化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加满“青”力量。
用专业知识干起“新农活”
“这是我们巴林左旗的毛毛谷小米,营养非常丰富,用它煮饭口感绵软、味道香醇。”在“青耘中国”之“青耘北疆”巴林左旗直播间,契丹御米、毛毛谷小米、野生韭菜花酱等13项产品轮番“上架”,江苏大学的大学生“主播”正在推介内蒙古巴林左旗的特色农产品。江苏大学“走读中国”大学生实践团把专业知识写在田间地头,发挥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干起了直播带货“新农活”。
“从探访农户、选取农产品,到制定直播方案,我们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巴林左旗两场直播下来,累计观看人数超6.6万,最终成交333单,总收益14436.7元。”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梁采莹说。
江苏大学团委书记张永强介绍,包含“耒耜计划”专项在内,学校组建了1000余支、近两万名师生的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公益支教、金融普及、爱心义诊等实践活动,将专业优势带入乡村,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村民办实事,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化水平,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戴宇践 记者李超 文章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