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年3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的通知》,将青海省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部被纳入选派范围。两年多来,青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相关工作要求,认真做好15个科技特派团的选派承接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科技特派团在乡村振兴一线有效发挥科技帮扶作用。
解难题 破除桎梏谋新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是青海高海拔地区的主导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受困于高海拔各种气候因素,人工栽培草地面积少、适宜性优良草种短缺、牧草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限制了青海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如何从中破局?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杂多县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玉柱教授及其团队以杂多县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土壤与环境等方面的调研资料和统计数据为实践依据,应用旱作技术筛选了若干种一年生优良牧草,优化了高原地区人工草地区域配置设计,采用示范了牧草单播和混播高效生产模式,使牧草产量提升15%以上,牧草营养价值提升一倍以上。
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技术应用也需精准施策。
各科技特派团立足受扶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突出特色资源应用导向,谋划产业帮扶方向和举措,研究制定“一县一方案”和“三年工作计划”,确定57项农牧、科技领域各类帮扶计划,为8个帮扶县制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对接18家特色产业企业,打造7个地方特色农牧品牌,指导51个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
在科技特派团的帮扶下,青海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特色产业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尖扎县科技特派团引进的人参果栽培品种“青甜香”“青灿香”,现场测产平均单株产量4千克(8斤),亩产3000千克(6000斤)左右,引进的QJ系列六妹和梯棱羊肚菌新品种,实现亩均增产10%以上,产值达330万元。科技特派团还协助尖扎县企业开发了“果馍切”“坎布拉软儿梨”、西梅膳食纤维果片等新产品,有效补齐地方特色产业链、创新链短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泽库县当地企业在科技特派团的协助下研发出了番茄牦牛腩、清水牦牛排、牦牛杂汤、土豆烧牦牛肉等各类牦牛肉产品10种,并在央企消费帮扶平台开设店铺,开展销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曲麻莱县科技特派团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发牦牛馅饼、熬肉等预制菜产品,有效提升当地牦牛产业附加值,推进了受扶地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送技术 “智”耕沃野“慧”产业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产业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蔬菜产业是该县刚刚起步发展的特色产业,但碍于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人才队伍严重不足,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蔬菜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和县科技特派团蔬菜产业组成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所长李屹开展了有机水溶肥提质增效技术、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指导。同时还对当地菜农和企业针对不同设施果品的温湿度管理、整形修剪技术、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并根据蔬菜种植企业需求,为当地引进辣椒、番茄等10个种类30多个蔬菜新品种,建立了果蔬新品种及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4个,切实为当地果蔬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青海健全科技特派团成员包乡联村联企(社)机制和科技服务需求对接制度,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服务模式,持续深入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田间地头等开展技术指导,扎实推进科技服务“三个全覆盖”。
截至目前,各科技特派团累计开展科技下乡5175人次,对接服务牦牛、藏羊、冷水鱼、高原冷凉蔬菜、饲草、食用菌等46个地方特色产业,驻点服务覆盖103个乡镇336个行政村,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25场,培训农牧民和本土科技服务人员6946人次,结对帮带466名本土科技人才,对接服务2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202个,制定9个地方农产品标准。
科技特派团送“技”下乡,拓宽了农牧民致富途径,转变了发展理念,更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和县科技特派团在塘格木镇华塘村建立特早熟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青杂4号示范基地112公顷(1680亩),亩产182千克,比当地传统品种白菜型油菜亩均增产34.8%;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囊谦县科技特派团立足囊谦黑青稞特色品种,进行“良地—良种—良法”与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示范推广约73公顷(1100亩),并集成“昆仑14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节约成本约940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治多县科技特派团针对当地传统养殖模式,大力推行“放牧+补饲”高效养殖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牦牛繁殖力低、生长慢、出栏率低、死亡率高等问题……
送“技”到田间地头,让科技春风吹绿了乡村振兴之路。
破瓶颈 向“新”突破待嬗变
得益于国家科技特派团的技术帮扶,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创新应用高产燕麦和优质豌豆混播种植模式,让当地农牧民切身体验到了科技特派团引进的新品种的优势。“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我们选好种子,教会我们怎么种好燕麦和增加收获的草捆价格,真真切切地帮我们合作社增加了收入。”同仁市黄乃亥特色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负责人华公才感慨道。
针对同仁市饲草种植良种匮乏、关键栽培和草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等瓶颈难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同仁市科技特派团以抗逆性强的优良牧草品种引种筛选为突破口,利用当地饲草种植龙头企业的种植平台建立青海饲草高质量发展样品基地,并以此为媒介,辐射并带动周边及全省小型种植合作社产生联动种植效应,构建“科技特派团把脉+龙头企业平台展示+合作社借鉴推广”的饲草生产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破除产业发展瓶颈,产业振兴才能得以实现。
青海大力支持科技特派团与本地政府、企业开展合作,结合受援地产业布局和技术难题,通过技术攻关、协同创新等措施,破解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全面提升本土农牧业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同时,组织科技特派团围绕青海省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需求,分别聚焦牦牛地方品种种群退化、绿色健康养殖技术相对落后,草品种退化、种子繁育及提纯复壮技术缺乏,高海拔冷凉蔬菜优质抗逆品种缺乏、集约化育苗和栽培技术落后、采后贮藏保鲜技术薄弱等问题,成功申报国家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得科技部资助经费4500万元。结合帮扶县新增产业需求和科技特派团成员个人实际,对10个科技特派团进行人员调整优化,增派12名科技特派员,针对性增加牦牛、藏雪茶、食用菌等3个产业组。
为让科技特派团更好地发挥创新示范作用,青海建立科技特派团与科技特派员共同服务机制,将科技特派团成员全部纳入科技特派员制度予以管理保障,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科技服务力量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软硬件设施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服务的工作合力。细化出台《青海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服务保障若干措施》,从工作经费、食宿办公条件、人身意外保险、人才科研项目申报等12个方面提供具体服务保障,为每名在青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科技特派团成员落实2万元工作经费,同时从省级层面支持科技特派团科技项目52项,安排资助经费4724万元。
集众智者,事无不成;聚合力者,业无不兴。新征程上,广大科技特派团成员将持续用智慧筑梦田野,播撒更多科技兴农的种子,让“科技之花”在广袤乡间结出“振兴硕果”。
责任编辑:赵晶 张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