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浙江:“土地整治+”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 金角银边拼出发展新空间

发布日期:2024-09-02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谢晔 詹丽华 巫继斌  浏览次数:17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一望无际的水稻正拔节孕穗,产业绿道、露营基地、竹林迷宫、共享菜园、无人超市……小村庄新业态目不暇接。“再过两个月又是‘风吹稻浪谷飘香’,网友们要来打卡了!”村民陈杭望着自己承包的900多亩水稻田充满期待。这是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之一——浙江独占三席,全国第一。近年来,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一望无际的水稻正拔节孕穗,产业绿道、露营基地、竹林迷宫、共享菜园、无人超市……小村庄新业态目不暇接。“再过两个月又是‘风吹稻浪谷飘香’,网友们要来打卡了!”村民陈杭望着自己承包的900多亩水稻田充满期待。这是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1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之一——浙江独占三席,全国第一。近年来,浙江以“土地整治+”改革为抓手突破土地要素制约,探索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浙江路径,不断助推高质量发展。

“全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资源要素与共同富裕现代化生产力空间错配问题,‘土地整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和土地政策的撬动作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邢志宏告诉记者,“土地整治+”是浙江的创新模式,即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城乡融合等整治修复模式,也是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内容。

2021年,径山镇以小古城村、径山村、漕桥村等村庄为核心片区,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调整空间布局,确保可稳定利用耕地只增不减、建设用地“减量提值”。陈杭的承包田发生了变化,机耕路从原本的泥土路“硬化”成了水泥路,头顶蛛网般密布的电线、电缆等实现“五线下地”,灌溉水源通到了田间地头……他的承包地亩产从1200斤提高到1400斤。

“土地整治+”同时化零为整,集聚利用原本散乱的低效建设用地,为乡村振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试点以来,径山镇盘活低效用地1031亩,释放出存量建设用地500亩,集中安置径山村农户117户、茶叶生产企业5家,兴建了42家民宿和一批健身、养老、乡村文体等镇村公益配套设施,星罗棋布的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3个。今年上半年,径山镇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实现旅游及相关收入近3亿元。与此同时,截至8月中旬,径山镇耕地数量增加6498亩,共计29599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增加1029亩,共计22628亩;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821亩。

试点成效显著,宁波将整治规划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以“规划生成项目”作为方案谋划的前提,改变了以往零敲碎打、“项目拼盘”的传统整治模式;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等2镇(街道)则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质量等级最高的天福村“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项目……

据了解,对地方通过存量土地处置获取的新增计划指标,省里一分不留,全额返还,对深入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等低效用地再开发,在省级基础指标中还安排一定比例新增奖励。近五年来浙江土地供应中存量占比一直在稳步提高。

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来,累计批准942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惠及280万户、860万农民,已完成整治面积473.93万亩、投入资金4009亿元,项目区内新增耕地59.5万亩,盘活农村存量和城镇低效用地分别达2.1万亩、6.2万亩,培育农文旅等新业态新产业500余个。“‘土地整治+’系统解决了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空间治理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出的问题,是更大范围国土空间治理的参照样本。”邢志宏告诉记者,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资金—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浙江找到了突破土地资源制约,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记者谢晔 詹丽华 通讯员巫继斌)

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洪慧敏 杨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