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第一次招聘时,一下子就来了300多人!”8月23日,重庆市奉节县安坪镇桂全金属制品厂创办人刘桂元,回忆起6年前回乡办厂时的招聘盛况仍是激动不已。经过几年的发展,刘桂元的厂子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而当初让他下定决心返乡创业的,正是家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好消息。
近年来,奉节打造集聚政策、资源、服务等诸多优势于一体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助力在外闯荡的农村有志青年回乡圆创业梦想,进一步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近就业。这片农民工创业热土,正逐步升级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引人先“筑巢”
8月下旬,记者走进桂全金属制品厂,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运转不停的金属部件生产线旁,数十位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在进行零件穿孔、组装,有的在整理成品。据刘桂元介绍,目前工厂主要生产铝制雨伞中棒,现有员工65人,月产量24万根,产品畅销浙江、福建、广东及安徽等地。
在2018年刚开始创业时,资金的压力曾让刘桂元头疼。园区了解到情况后,拿出资金帮他建厂房,并免除两年租金,又给予就业帮扶车间一次性补贴3万元,还依据带动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三类人员稳定就业的政策,给企业提供每人每月500元的稳岗就业补贴……接踵而至的优惠政策不仅解了刘桂元的燃眉之急,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家乡“创”出一片天地的决心。
“邀请我们返乡创业,家乡拿出了十足的诚意。”同样的感受也印刻在宏川食品公司负责人张永彪的心里。在食品厂入驻奉节县鹤峰乡返乡创业园时,园区为他省下了前期的厂房投入,得以留出充足的资金选择更先进的设备。如今,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每天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分装产出,销往全国各地。“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来说,园区的支持和帮助作用非常大!”张永彪感叹道。
“镇上干部常到现场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用地、用电、用水等各方面困难都可以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入驻奉节县吐祥镇返乡创业园区的重庆粤本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毅说,正是良好的营商环境、畅通的政企沟通渠道,给了他返乡创业的信心。
创业带动就业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和很多山区农业县一样,外出务工曾是当地人谋生的一个主要选择。随着家乡“筑巢”行动的开展,一个个返乡创业园在这里拔节生长,成为有志青年回乡圆梦的热土,也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就近稳定就业的岗位。
“真没想到,我们这个小镇会吸引这么多的创业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坪人,刘桂元很是感慨。据了解,2021年,安坪镇成功创建重庆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引了24家企业组建返乡创业协会。目前,该县新建、改建返乡入乡创业园11个,成功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3个,回引入驻企业53家,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
“家门口有了工厂,我们也不用在外奔波了。”安坪镇下坝社区村民潘国术告诉记者,此前全家的收入主要靠他外出务工,当得知村里有人创办了工厂,他毅然辞职返乡。依靠返乡创业带动返乡就业,正是奉节县打造返乡创业园带来的积极效应。
入驻安坪镇返乡创业园的重庆市弘源鞋业有限公司,百余名员工均是附近的村民,且一半以上都是返乡务工人员。该公司负责人谢康也是安坪当地人,在2019年收到返乡创业的邀请时,他没有半点犹豫便答应了。他说:“能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是我返乡创业的原因之一。”
“园区现已搭建起以制鞋、制伞、制衣、制袋、农副产品加工等轻工产业为主,以机械制造、建材、商贸服务、种养殖等为辅的产业体系。”安坪镇返乡创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已入驻40家企业,并大力推进“中心工厂+卫星车间”模式,发展卫星车间37家,通过“居家办公、集中收运、计件核薪”的模式,让部分有照顾病人、老人、孩童需求的劳动力实现家庭内就业,忙时务农、闲时务工。
集聚效应正升级
创业园的集聚效应越明显,就越能吸引能人创业、工人就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创业园扩张升级,奉节县吐祥镇返乡创业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吐祥镇返乡创业园一家电子厂的车间里,记者见到一束束数据线有序摆放着,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类机械。“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乡回来创业获得成功,我也得回家乡试一试!”这家电子厂的创办人朱建告诉记者,返乡创业之前,自己在外打拼多年,已是苏州某上市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如今自己当了老板,电子厂综合年产值能达到800万元。
“目前本镇居民在外地创业后又回乡投资的已有二十多人。”据吐祥镇副镇长田桃洪介绍,近年来,该镇屡次赴浙江、广东等地宣传推介,广泛招纳在外的优秀企业家返乡创业。2023年,全镇完成招商引资总额3.5亿元,2024年已与3家企业达成投资协议。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奉节县鱼复街道返乡创业园内。两年前,鱼复街道大批房屋闲置。2023年2月,鱼复街道利用辖区内闲置房源,建成3万平方米就业帮扶车间及配套用房,打造返乡创业园。短短一年多时间,吸引21家企业入驻。
奉节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大力实施“夔州英才集聚”工程,建立完善了覆盖69.2万人的数据平台,聚焦30万名外出就业创业人员,把“走出去”的引回来、“闲在家”的用起来,让“还能干”的动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记者黄仕强)
责任编辑:黄天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