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
soil fertility
定义: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学科:土壤学_土壤学总论
相关名词:自然肥力 人为肥力 生物固氮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它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自然肥力是指在没有人为因素参与下、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人为肥力是指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农业措施、土壤改良措施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能力。
土壤肥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地、结构、水分状况、温度状况、有机质含量、pH值等,凡是影响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因素,都会对土壤肥力造成一定的影响。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措施包括:
1.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最常见方法。施用化肥可以快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但长期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酸化,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增施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也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加透气、透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2.合理轮作。轮作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均衡利用,避免一种植物的连续种植对土壤中特定养分的过度利用,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失衡。不同根系特性的作物轮作,可全面地分层利用土壤养分与水分;禾本科与豆科作物轮作,可利用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作用维持土壤氮素平衡,豆科绿肥作物经翻压入土后,大量的根、茎、叶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3.合理深耕与适度免耕结合。合理深耕可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在深耕基础上适度免耕,可保持土体的良好结构及土层的松紧度和通透性,减少频繁耕翻对土体结构的破坏,有益于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还包括合理灌排水、利用土壤改良剂等,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理且可行的措施进行调整与实施。
责任编辑:张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