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辟谣|助眠香薰真的能治疗失眠?别再信了

发布日期:2024-08-13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浏览次数:50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睡眠状况不佳,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指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仅有62.61,刚达到及格线,较2022年还要低5.16。为此,大家想尽办法。近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助眠神器”:助眠香薰、助眠香……声称只要睡前闻一闻,就能睡得安稳。对于香薰,每个人都不陌生,近年来,它往往以蜡烛、晶石等各类精致的造型出现,不但美观,也很实

睡眠状况不佳,是许多人面临的问题。《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指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仅有62.61,刚达到及格线,较2022年还要低5.16。

为此,大家想尽办法。近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助眠神器”:助眠香薰、助眠香……声称只要睡前闻一闻,就能睡得安稳。

对于香薰,每个人都不陌生,近年来,它往往以蜡烛、晶石等各类精致的造型出现,不但美观,也很实用。

可这种以前用于美化空气的物品,如今却又多了个助眠的功效,不由让人怀疑:这是怎么做到的?它真的如此神奇吗?

助眠香薰,真的有用吗?

其实,这些香薰产品之所以敢打出“助眠”的功效,关键就在于它的主要成分:植物精油。

植物精油,是从草本植物的花、叶、茎、根以及果实和种子中,以蒸馏、压榨、萃取等方式提炼出来的浓缩疏水液体。它往往带有提取植物的独特香味,因此被广泛用于香水、化妆品、空气清新剂等产品中。

精油有许多小分子,能通过吸嗅的方式被人体吸收,而它的作用也在许多实验中得到了论证。

2016年的一项研究记录了吸嗅薰衣草精油之后受试者脑电波的波动情况,结果发现,大脑中的θ波增加了4到8赫兹,α波增加了8到13赫兹。θ波和α波是脑电波的两种基本波形,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大脑进入了休息的阶段。

同年,国内一项研究则更精准地得出:通过嗅觉途径吸入薰衣草精油,可安全而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失眠情况,其中1%浓度的效果更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香薰的确不是“智商税”,不过,别忘了这个结论的两个重要前提: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以及1%浓度的薰衣草精油。

目前,关于原发性失眠的成因没有明确定论,但大多认为其与精神生理方面的异常有关,比如压力过大或过度焦虑、抑郁。和原发性失眠相对的是继发性失眠,它指的是由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使用药物或饮酒导致的失眠。

而研究证实,精油并不能治愈或治疗任何慢性疾病。如果是继发性失眠,助眠香薰也许并不能帮到什么忙。

另外,目前市面上的香薰产品,质量大多参差不齐,没有明确的标准去评定其功效,至于添加精油的含量及浓度也都是未知的,其作用很难说。

甚至,各类香薰还在香味上内卷,前调、中调和后调,加起来能有十几种味道,从食盐、干辣椒再到夏日青草、雪山玫瑰,酸甜苦辣全都有,你很难去判定,它们究竟加了哪些成分,而这些成分,又是不是真正安全的。

以往就有过很多使用精油不当,导致脸部发生过敏甚至受到损伤的案例。所以,对于助眠香薰,最好还是审慎使用。

这个助眠神器,同样不太可靠

似乎是捕捉到大众的需求,除了助眠香薰,市面上的助眠神器并不少,比如GABA软糖,但它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在褪黑素软糖流行起来之后,GABA软糖也悄悄走进了大众视野。GABA又名γ-氨基酸,它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简单说,可以让大脑恢复平静。

它的安全性早已经通过了我国的批准,只要每天服用剂量不超过500毫克,就没什么问题。

图片来源:电商平台

但这不代表GABA软糖就是有用的。

就和“舔铁锈不能补铁”一样,GABA很难通过吃的方式直接进入大脑。这是由于,人体中有一道“血脑屏障”,它牢牢地为大脑把关,而GABA并不能通过它的考核。有研究认为,口服GABA之后,它会在小肠被吸收,间接影响大脑,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服用GABA之后,不会对睡眠有明显的提升。

总而言之,关于它的功效多大,目前仍有争议,但它不可能治好失眠,是一定的。

想入睡,试试这样做

想入睡,也有一些相对可行的办法。

首先,尽可能保持规律作息,按时入睡和起床,不要白天睡太多。让人体保持固定的昼夜节律。

其次,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卧室安静、整洁、温度适中、没有异味。

最后,要避免睡前大量饮食,尤其是摄入咖啡因,也不要剧烈活动,这也包括眼部的剧烈活动,比如刷手机,这会让你的大脑保持兴奋,难以入睡。

如果用了许多办法,仍然难以入睡,最好去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如果是因病所致的继发性失眠,还是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对症治疗,在痊愈之后,失眠的症状可能就会有所缓解。此时再参考上述科学的进睡办法,你也许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了。

照“谣”镜

这类谣言往往将失眠这样复杂的健康问题,归结为单一解决方案,忽略了失眠的多种潜在原因和个体差异。对于任何健康相关的内容,尤其是涉及治疗效果的,应当保持谨慎,寻求专业医疗建议。

(审核:李菁晶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 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张兆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