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海南:坚定渔业“三个走”战略方向 以科创赋能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8-08  来源:海南学习平台  作者:陈彬  浏览次数:37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到如今的“前浪”,吴坤明既感慨,又暗暗加快了奋斗脚步,“再不抓紧向前冲,我们怕是要被‘后浪’们拍倒在沙滩上了!”作为近海养殖户,吴坤明夫妇于2022年率先响应政府号召,退出生态红线,进入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的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起近千平方米的楼房养殖东风螺。两年来,园区盖起了越来越多的“海鲜楼”,不仅厂房面

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到如今的“前浪”,吴坤明既感慨,又暗暗加快了奋斗脚步,“再不抓紧向前冲,我们怕是要被‘后浪’们拍倒在沙滩上了!”

作为近海养殖户,吴坤明夫妇于2022年率先响应政府号召,退出生态红线,进入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的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起近千平方米的楼房养殖东风螺。两年来,园区盖起了越来越多的“海鲜楼”,不仅厂房面积更大,还设计得更加美观大方,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资料图:在乐东龙栖湾海洋牧场,渔民纪新向抱起一条在深远海养殖了10个月的军曹鱼。

从露天养殖到上楼养殖,从渔排养殖到深水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近年来,海南海水养殖模式呈现出两条方向清晰的转型“路线图”:以海岸线为界,一条往岸上逐渐延伸,另一条则向深海挺进。

海南坚定海洋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方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大力发展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使“蓝色粮仓”更加丰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渔业产值309.09亿元,同比增长5.2%。水产品产量83.72万吨,同比增长4.7%。休闲渔业产值22.06亿元、接待人数752.41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0.87%、27.95%。

拓宽养殖空间

既往岸上走,也往深海走

近日,走进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一幢幢由当地养殖户盖起的两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都是专门给鱼虾贝类盖的养殖厂房。

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冯家湾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曾是全国有名的“虾苗谷”。但因环境污染,当地政府下定决心,一边清退生态红线内的养殖场,一边启动了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项目,引导养殖企业和大户有序往岸上走,吴坤明便是其中一员。

“过去进行露天养殖,每逢大风大雨,我们的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如今上楼养殖,不仅保护了环境,也让大伙干起活来更安心。”吴坤明说,此外,园区里的生产配套比较完善,水电供应稳定,为养殖户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测算过,在楼房里养的东风螺质量更好,成活率明显提高,效益至少比原先提高三成!”

上楼养殖让吴坤明尝到了甜头,也让更多退养户萌生了同样的念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踊跃投入上楼养殖事业,成为渔业转型发展中的“后浪”。

与此同时,冯家湾渔业产业园吸引很多实力雄厚的水产种苗企业不断进驻,大力发展种苗规模化繁育、智能化养殖装备技术研发等产业,推动渔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目前,该园区已引进渤海水产等52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额77.6269亿元。

陆海联动,接力发展。在大力“往岸上走”的同时,海南渔业“往深海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去年以来,海南以全国最大的奖补力度,推动深远海养殖由重力式网箱为主向大型桁架类网箱升级,新增养殖水体近100万立方米,总量超过80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桁架类网箱4个,推动在建9个,计划建设13个;初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11个,其中5个被评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在建现代化海洋牧场2个。

以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为主要发力点,通过打造海上渔业示范区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海南传统渔业养殖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发力种业创新

传统渔业注入“芯”动力

继2023年实现黄鳍金枪鱼国内首次人工养殖后,陵水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今年又成功实现了人工产卵孵化,标志着其人工繁育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苏眉鱼和红瓜子斑于去年在海南同时实现了全国首次人工繁育,如今,红瓜子斑人工养殖在海南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今年7月,海南“东星斑(豹纹鳃棘鲈)人工家系构建”成果通过现场验收,标志着国内首次建立东星斑全人工家系技术,为东星斑新品种的选育奠定良好基础。

一个个全国“首次”,折射出海南在渔业种业科研领域的“硬核”实力。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产种业发展,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支持渔业科技创新,将水产种业纳入“国家南繁硅谷”规划,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筑牢“蓝色粮仓”,渔业良种是关键。海南的种鱼产卵早、质量优,其中石斑鱼、金鲳鱼等早繁卵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海水鱼“早繁”基地。目前全省有各类苗种繁育主体近千家,规模企业138家,相继引进了正大、渤海、明波、恒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年平均生产各类优质水产苗种2000亿尾以上,销售对虾亲虾30万对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0多家,拥有全球家系最全的罗非鱼种质资源库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石斑鱼水产原良种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主任包振民认为,南海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域,是我国开展深远海养殖的重要区域。在这方面,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优势,可以为国家发展深远海养殖提供重要的种业支撑。

包振民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企业需要投入很多价格昂贵的大型装备和设施。此外,种苗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可行性,是深远海养殖模式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适合深远海大规模养殖,且经济价值比较好的品种还比较缺乏。养什么?就成了发展深远海养殖首先需要解答好的问题。”包振民说。

近年来,海南聚焦“三鱼一虾一螺”(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东风螺)做大热带特色种业,培育壮大水产种业主体规模,依托科研力量和“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推动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海南水产种业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落户三亚南繁科技城,中国水产科学院在海南建设渔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地方队”联合推动创建省级种业实验室;建设陵水、东方、琼海、文昌等一批国家种业提升工程项目,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一大批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重大基础设施平台不断聚集。

“海南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的优势,加快分子设计育种、生物多组学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选育出更多适宜深远海养殖的新品种,助力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包振民表示。

优化产业结构

休闲渔业“蹚”出更多新路子

休闲渔业产业链条长,新业态、新产品多,已成为国内新兴的消费热点。近年来,出海观光、海上垂钓、增殖放流、赶海拾趣等多种休闲渔业新业态逐步兴起,给海南渔民提供了更多“靠海吃海”的新方式。

符名林曾是地道的渔民,2017年,他和邻村返乡大学生冯启精租用闲置村屋,在琼海市潭门镇石碗村建起了“无所·归止”海景客栈,并在2019年成立渔民专业合作社。

潭门一带海滩地势平缓、沙子细腻,适合开展赶海、骑摩托艇、潜水捕捞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看好休闲渔业发展前景,符名林和大伙儿商议后,又向政府拍下了潭门镇排港村附近的12公顷海域的15年使用权,于此开设海景餐厅,打造潜捕赶海体验基地。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如今我们‘无所·归止’的整体布局已经成形,去年人流量超过10万人次。”符名林说。

近年来,海南通过出台休闲渔业一揽子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了省级层面较为完善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并首次提出共享渔庄概念,探索打造“民宿+渔业”的新型产业业态。

随着休闲渔业内涵外延的不断完善,不少具有海南地域特点的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海南相继认定陵水疍家渔排、琼海“无所·归止”和临高浪花小筑等全国首批共享渔庄;创建临高东英滨海休闲渔业特色小镇;开工建设沿海市县12个美丽渔村。

一个个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垂钓赛事基地打造起来,一个个渔业小镇、美丽渔村、共享渔庄逐渐完善,宛如镶嵌在美丽海岸线上的一颗颗“珍珠”。在环岛旅游公路的“纽带”作用下,这些“珍珠”被精心串联起来,打造成休闲渔业精品旅游路线。

如今,不仅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海景客栈成为“网红打卡地”,临高博纵村也通过丰富的赶海活动成为“网红民宿村”;三亚、万宁等市县举办开渔文化节、赶海节、钓鱼公开赛等活动,以独特的渔业风情吸引各地游客。

游客来了,渔民们在村里开起了餐馆、咖啡厅、酒馆等,发展垂钓、赶海、网红打卡点等体验式休闲渔业。换了一种方式“吃海”,渔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责任编辑:符金花 陈振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