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新质生产力与数据财政改革

发布日期:2024-07-23  来源:《中国财政》  作者:白彦锋  浏览次数:90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3%,超出市场预期。与此同时,3月的月度数据显示,需求总体仍然较弱,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小微企业行业间分化明显,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笔者结合多方数据来源,从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发展环境、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力图刻画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结构化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找准银担合作发力点,以充分发挥银担合作

2024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3%,超出市场预期。与此同时,3月的月度数据显示,需求总体仍然较弱,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小微企业行业间分化明显,经营仍面临较大压力。笔者结合多方数据来源,从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发展环境、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力图刻画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结构化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找准银担合作发力点,以充分发挥银担合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牛鼻子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难看出,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在敏锐把握当前社会经济、特别是科学技术前沿发展趋势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生产力发展当中具有“一马当先”主要发展方面、具有牵引驱动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的精准把握;也是在深刻总结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发展国情所作出的判断。在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单纯依靠高投入粗放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在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资源和市场对外依存度“双提升”的同时,经济发展当中也会遇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为此,在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就是抓住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牛鼻子。

财政应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财政运行和改革有何影响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国财政运行必须因时而变、乘势而上,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财政不仅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更要“先人一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做好牵引和保障。其中,数据财政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说一千,道一万,新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体现在“大数据”的集成方面。近年来财政的运行也遇到了至少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甚至由过去的为财政创造收入在向集聚风险转变;二是在政府日益转向过紧日子的时候,财政支出刚性也同时存在。由此,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财政向数据财政转型,支持新的财源税源结构的培育是大势所趋。因此,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和产业,代表着未来财政支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未来将占据“主体地位”。

数据财政运行的机理分析

就数据财政的含义和机理来看,至少包括增收、节支、提效等三方面。

在增收方面,以数据资源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层级政府部门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公用事业数据,这些数据过去都是“沉默的资源”,无法开发更无法转化为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优质资产,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带来新的收益。目前我国私家车拥有数量和自驾出游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2024年春运当中,自驾占出行总量的80%。要看到这一数据背后,不是道路拥堵,而是既需要大量充电桩、停车场的高效布局,更需要将景区门票与停车位的预约等勾稽联动,减少车辆在景区附近扎堆无目标寻找车位带来的拥堵等。这些用能数据还可以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为我国能源生产、进口、供给和配置提供“精准导航”,其所带来的整个社会效益的提升不可计数,成为相关数据的“二次开发”。同时,停车场等优质资产可以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可以作为我国专项债自求平衡优质项目。如果将停车场进行商业资源再开发,其收益还将进一步增加。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过去土地财政当中的“金融加速器”可以助力财政加速向数据财政转型。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水电煤气等数据也具有巨大价值。利用这些数据,相关经营主体可以实现精准营销,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节支方面,同样以数据资源利用为例,交通大数据可以为地铁、公交等运力的更合理调配进行“制导”;北方供暖季,远程室温感应系统更可以敏感捕捉不同天气背景下室温的微小变化,为热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指引。在财政管理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是潜力无限。例如,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在不断优化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让经营主体享实惠。但客观上讲,有些财政支持政策往往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究其原因,要么是政策标准和要求比较高,经营主体自我评估难以企及;要么是申请程序繁杂,经营主体怕麻烦、申请的机会成本高。这些因素制约了一些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更影响了相关经营主体开拓市场、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这些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淤点,多地财政部门精准施策,推出了“免审即享”的政策探索,节约了经营主体了解政策、填表申请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得到了相关经营主体的热烈欢迎和强烈响应。未来,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让信息和数据“多跑腿”,类似的便企惠民的智慧财政优惠政策肯定会越来越多。当然,财政部门通过数据财政新技术手段为相关经营主体精准画像之后,就会对其全方位信息了然于胸,有企业再想通过不法方式骗取财政补贴就势比登天了。

更进一步讲,建设好数据财政,财政管理就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对于做好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至关重要;在对凭借数据优势和算法优势进行量化投资、大数据杀熟的“失范”行为的财会监督当中也将底气十足,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财政尽快适应其特征属性积极转变,这不仅有助于一些地方的财政尽快走出收支压力增大的窘境,更是财政改革主动迎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丁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