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的食用菌产业园内,立体栽培的秀珍菇层层叠叠。看着硕大肥厚的菌菇,种植户丁建新脸上乐开了花。
工人们正在采摘秀珍菇
“以前培育的秀珍菇,一个菌袋一茬只能产5两菇,通过改进栽培工艺,现在产量可达8两,每天可采摘8000斤。”看着一排排菌袋,丁建新笑着告诉记者,“产业园的秀珍菇优等品达85%,年产值达6500万元,这主要得益于种植技术的改进!”
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殷华率领科研团队,入驻丁建新的公司,协助该企业优化栽培工艺、减少杂菌感染。为加快育种进程,研发菌菇表型参数测定系统,测量时间从之前的5分钟缩短至2秒,有力提升了综合效益。
殷华及其团队成员正在测量菌菇生长情况
高校教师发挥自身特长,把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乡村,惠及广大农民,这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在南昌已实行多年。记者了解到,南昌从2022年开始申报,并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直接审批建立第一家科技小院——江西赣粮再生稻科技小院,由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贺浩华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再生稻优良品种的筛选。
截至目前,南昌已建有11家科技小院,涵盖稻米、果业、水产、油茶等乡村重点产业,按照3个教授、2个常驻研究生的人才配置标准建设。
科研人员最少需要在企业入驻3年,他们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业产业。
一直负责南昌市院士专家工作的万先勇深有感触。“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农村留不住人才现象较为普遍。农业生产者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收益。”他告诉记者,科技小院的专家及研究生们深入企业做科技服务,建好一个科技小院,就能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大片农村。
万先勇提供的数据显示,前两年建立的6家科技小院共转化科技成果16项,申请专利22项。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王铀 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