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以完善生产关系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日期:2024-06-22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  作者:高强  浏览次数:77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快发展以高质量为目标、创新引领为导向、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成农业强国,意味着要在“双碳”转型背景下,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保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现

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快发展以高质量为目标、创新引领为导向、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成农业强国,意味着要在“双碳”转型背景下,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保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新的跃升。

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基本规律,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在准确辨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重点,塑造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农业领域而言,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同样是指导我们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总体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以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科技、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第一,构建市场化有组织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延链补链拓链,培养造就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和战略科学家,建立有利于涉农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机制;围绕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迭代升级各类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和产业融合园,把旧质生产力的项目和产业逐步移出,积极吸引体现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项目和产业入园。

第二,建立人才要素充分流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激励城市人才入乡并重,促进高端的专业性人才充分流动和向优势产业集聚,打破人才流动的城乡壁垒和体制性束缚,加快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机制;超前布局农业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农业劳动力大军。

第三,健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新型法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扶持政策,优化小农户与法人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型。

第四,坚持城乡联动,瞄准城乡融合发展方向,把县域作为基本改革单元进行统筹谋划,强化改革的整体性和联动性。特别要围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联动式改革破解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以系统性和协同性改革激活城乡发展潜能、激发城乡综合效应、放大城乡改革效果,力争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责任编辑:杨思杰 康晨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