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给重大科技成果冠上“中国名”

发布日期:2024-06-1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柯平  浏览次数:2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月背展开,嫦娥六号完成作业后携“土”返程,再次点燃全社会的科学热情。中国探月工程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也为大国重器披上浪漫的国风礼服。在重大科技成果命名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今并不鲜见:“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羲和”逐日、“祝融”探火、“蛟龙”入海、“北斗

近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月背展开,嫦娥六号完成作业后携“土”返程,再次点燃全社会的科学热情。中国探月工程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奔月”梦想,也为大国重器披上浪漫的国风礼服。

在重大科技成果命名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今并不鲜见:“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羲和”逐日、“祝融”探火、“蛟龙”入海、“北斗”指路、“九章”计算……一个个意蕴优美、独具特色的“中国名”,伴随我国科技发展共赴星辰大海,不仅成为国人耳熟能详、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的关注。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仍有一些科技成果对命名考量不足。比如,有的成果仅以一长串专业术语命名,难以被社会公众理解记忆,更谈不上有效传播;有的则以大量英文词汇或英文缩写代替命名,导致中外科技成果界限模糊。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角度看,让科技成果在命名上更好体现中国特色,是值得下功夫研究的一件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智慧、独特的意蕴和神奇的想象,为大国重器命名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从现有案例看,“物—名”关联就是一种常用的命名方式。比如,用“鲲龙”命名水陆两栖飞机,可以很好体现它既能翱翔于九天之上,又能浮游在深海之中的特点;用“悟空”命名我国首颗空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则是期冀它能有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寻找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

另外,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命名,还能起到立体辉映的效果。比如,探月卫星以“嫦娥”命名,空间站以“天宫”命名,月球车以“玉兔”命名,使公众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态势,可谓润物无声、精妙至极。

科技成果命名既要重视中文命名,也要关注外文译名。比如,把“神舟”译为“Shenzhou”,而非“Divine Craft”;将“鲲龙”译为“Kunlong”,而非“Kun Dragon”;“北斗”的音译名是“BeiDou”,而非“Big Dipper”。这些,都很好地保持了中国特色。

给重大科技成果冠上“中国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科技创新,是“两个结合”在科研领域的体现。这当中,传递的是创新自信,守护的是中华文化根脉。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大国重器与“中国名”交映生辉!

责任编辑:魏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