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科技动态 » 正文

选育良种筑牢粮食安全

发布日期:2024-06-1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和风  浏览次数:5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工作人员在位于湖北武汉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植物工厂水培间进行油菜耐盐碱筛选。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于近日全面展开,标志着今年第一季粮食作物进入收获阶段。夏收过后,即将播种的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将给农民带来第二季收入。作物丰收的关键是什么?是种子,能让产量“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选育良种至关重要。“今年高产示


工作人员在位于湖北武汉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植物工厂水培间进行油菜耐盐碱筛选。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于近日全面展开,标志着今年第一季粮食作物进入收获阶段。夏收过后,即将播种的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将给农民带来第二季收入。作物丰收的关键是什么?是种子,能让产量“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选育良种至关重要。

“今年高产示范田种植的‘安农98’小麦最高亩产达到878.6公斤!”安徽省涡阳县种粮大户张林森开心地说,6月3日晚上,1100亩小麦已全部完成收割,“今年收成不错,销路不愁”。

作为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与涡阳县的试验示范基地,张林森的农场每年引进示范小麦新品种约15个,从中筛选出高产稳产优质品种2个至3个,供农场和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通过规范播种、科学田管,农场近几年持续创下当地高产纪录,连续5年小麦单产超850公斤。

去年,涡阳县小麦总产量突破91万吨,连续6年居安徽省第一位;最高单产达891.7公斤,连续4年居该省第一位。为了提升粮食单产,涡阳县不断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加快解决制约种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当地累计培育小麦品种42个,小麦繁种面积突破20万亩,产量达8.5万吨,于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2023年,在全国优质专用小麦质量鉴评暨产业发展大会上,“谷神麦19”获评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专家鉴评第一名。

过去3年,我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总的来看,目前种业发展已经基本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粮食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超过95%。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姚璐认为,对比国际种业强国,我国种业在“好不好”“优不优”的质量效益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保障种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育种选种效率。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用实验设备开展花生研究,以期快速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等特性的优良品种。

“以前确定一株花生的农艺学、品质等性状,要用120天把它种出来,期间在田间观察它的植株性状,再对收获的花生籽仁进行化学分析,除了耗时还经常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表型鉴定精准度不高。如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最快两个半小时便可鉴定得到品种的多个性状,快捷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植株,进行后续杂交工作,极大提高了育种效率。”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院长郑峥介绍。

近年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聚焦种业科技前沿,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突出河南优势和特色,在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表型精准鉴定、人工智能育种等领域,加大攻关力度,破解关键技术难题。该中心引进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模式,在农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基因编辑、育种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例如,在全球范围内首创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发现并克隆了调控芝麻节间长度的短节基因,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等。

粮安种铸基。姚璐表示,要扎实推进种业基础研究,攻克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体系化的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关键品种,完善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协作机制,通过“揭榜挂帅”、专项攻关等,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记者李和风)

责任编辑:左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