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青海格尔木: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6-08  来源:青海学习平台  作者:汤红红  浏览次数:5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解放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神州大地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彼时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精准核定贫困村16个、贫困户237户741人。面临

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解放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神州大地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彼时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精准核定贫困村16个、贫困户237户741人。面临着“硬骨头”和“硬梗阻”:消除贫困村、改善贫困村生活水平以及村容村貌,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2018年9月2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顺利实现摘帽。消息传来,戈壁新城群众为之振奋。这是格尔木脱贫攻坚结出的丰硕成果。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20年前,距离格尔木市区约90公里的大格勒乡,还是一个依靠种植油菜、青稞和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纯农业村,尤其是大格勒乡种植的紫皮大蒜因其独特的口感,一度成为市场上的销售“明星”。但真正给村民带来出路、给大格勒乡带来巨大变化的还是红彤彤的枸杞。枸杞产业的发展使村民摆脱了贫困,成了全乡群众奔上致富路的“金”产业。

2007年,大格勒乡菊花村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开始试验种植16.07公顷红枸杞。3年后,枸杞试种获得成功,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当年的收益就让村民们尝到了红果果带来的甜头。

“我记得刚来大格勒时这里还不是乡镇,只是农垦知青开荒出来的一片农场,自然条件差。搬迁过来后,生产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了,现在家家都住上了楼房,买了私家车。”村民徐家祥说。

植树造林、铺设水泥路、完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马路边拔地而起的是一排排精致的楼房……

如今,大格勒乡耕地20060.2亩,枸杞种植面积达15539.4亩(含企业种植地),草原79.24万亩,2022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万元。

大格勒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卫生乡镇、全国“一村一品”(枸杞)示范乡镇、国家级有机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核心区)、国家枸杞绿色原产地保护证书、青海省“千村建设百村示范”整乡推进示范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统筹城乡发展富民强百村试点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农村示范之乡、库区移民示范之乡等荣誉称号。

以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中,格尔木市立足市情,下足绣花功夫,坚持脱贫标准,保持攻坚态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

为了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不落一户,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积极争取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强化“造血”功能。强化资金管理,力争发挥最大效益,积极落实互助资金和产业到户资金,大力扶持发展村办企业。

郭勒木德镇城北村村民井含启家里有五口人,主要以种植蔬菜为家庭经济来源,收入增长缓慢。从2015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后,井含启一家靠转移就业有了稳定收入,一步步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他已成为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的职工,井含启内心十分满足。他说,通过精准扶贫转移就业,生活越过越红火,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后更要自强自立,把生活过得更美满幸福,让父母安享晚年……

2017年的一天,郭勒木德镇22户贫困户写下了《自愿脱贫申请书》,摁上了红手印,主动申请“脱贫摘帽”。在村民莫伟功看来,3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而且村里还给了他们每人6000多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自己也打算在村里开个小商店,自给自足。他说:“现在我们家里好了,不需要帮扶了,这些资金可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2020年,郭勒木德镇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1237.65万元。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被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自脱贫攻坚以来,格尔木市30余名市级领导、5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60余家党政单位、近70家企业和20余支驻格军警部队、2200余名干部聚焦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尽锐出战,全力攻坚。“十二五”期间,格尔木市2419户7264名贫困农牧民稳定脱贫;至2017年年底,237户74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个贫困村脱贫退出程序合理规范有序。2020年,格尔木市顺利通过全国脱贫攻坚普查。

以内生动力激活乡村振兴

在郭勒木德镇盐桥村扶贫吨包袋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整齐码成垛的吨包袋被铲车一把铲起,装到车间外的卡车上,车子沿着平坦宽阔的公路向察尔汗盐湖驶去。

一直以来,盐桥村发展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全村的经济收入以村民外出打零工为主,收入不稳定。这几年虽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如何利用现有产业谋求发展路径,一直是村“两委”心头上搬不开的石头。

格尔木市背靠察尔汗盐湖,该区域却没有一家生产吨包的厂子。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吨包都是从外地进货,需求量巨大。

2019年,瞅准了这一机遇,村“两委”把吨包加工厂当作村里的“头等大事”来办。前期成立的吨包加工培训车间,鼓励村里所有劳动力参加培训,当年就培训出45名合格工人。

销路有了,产量自然也要跟上。如今的盐桥村吨包加工厂,日产量五六百个。一个月能向盐湖集团提供两万多个吨包袋,仅村民手工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思路的转变激发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为此,格尔木市强化产业帮扶,扶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收项目;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挥扶贫车间带动作用等措施,指导帮助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落实各类帮扶政策和措施,确保脱贫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格尔木市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4年一季度,格尔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0元、增长4.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8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04元、增长6.5%。

目前,格尔木市所有行政村已实现道路通达,饮水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供电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全部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电力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四网”到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经梦想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平整的道路、有漂亮的住房,孩子上学不再难、大家看病不用愁……均已实现。如今,不懈奋斗的格尔木各族干部群众,正在奋力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格尔木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张紫艳 何世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