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激发传统村落潜能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发布日期:2024-05-3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燕妮 姚亮  浏览次数:14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载体与文化资源,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动力源。因此,要从宣传势能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载体与文化资源,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动力源。因此,要从宣传势能、组织动能、文化潜能和技术赋能四个方面激发传统村落的潜能,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重塑美丽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核,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添动力。

增加宣传势能,让乡愁有“迹”可寻。据统计,全国共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聚落群。具有上千年历史延续的传统村落,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更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无形乡愁。因此,在对点多面广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还应发挥宣传势能,让乡愁有“迹”可寻,并实现全社会从静态、被动保护,到活态、主动传承留住传统文化的转变。首先,重视对在地村民的宣传。传统村落所在地的村民与传统村落的传承与保护息息相关,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的历史文脉和延续,不能简单地以开发为由将在地村民迁走,确保在地村民有话语权和参与权。可以通过进村入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协商议事会,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提升在地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文化的重视。其次,加大对社会层面的宣传。社会群体、个人及相关机构等是共同维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潜在力量,能为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可以通过丰富宣传活动载体,大力开展“寻迹乡愁”“传承文化”和培育“乡风文明”等活动,全力提升全社会对传统村落文化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提升组织动能,让传统村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即要“活化保护利用”点多面广的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文化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以传承保护与开发。因此,要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形成凝聚各方力量参与的组织动能。首先,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力,充分发动农村党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党员的先进性,实施“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引领、党小组为基础、党员家庭户为活动单元的“红色三加一”传承保护构架。如通过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创设了党员“触手可及、伸手可做”的特色“微岗位”,让“每一个古祠堂、古桥古亭、古街、古巷及古井、古林”都有党员维护的身影,激发起党员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发挥党组织的群众凝聚力,将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等工作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相融合,提升村民参与传承保护意识的同时,改善村民生活,并为其增收。此外,可通过探索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新路径,形成“村落保护+文旅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摸索路径。一方面,完善交通、民宿及文旅配套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在地村民的基础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打造集参观、研学、旅游、实景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活”乡村,让党建资源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项目中,高效赋能乡村振兴。

释放文化潜能,让传统村落“讲”故事。传统村落具有传承与延续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是集传统文化中的农事节气、民间艺术、乡风民俗、农耕文明于一体的文化宝库。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全力释放传统村落的文化潜能,让传统村落为社会大众“讲”好文化故事。首先,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以文化之韵赋能传统村落的改造工程。整体摸排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并依据各地实际,精准梳理出“文化保护修缮、文旅产业开发、文教产学研究”等不同定位,根据各地定位进行科学规划,依次实施“环境保护类、产业经济类、科研类”等项目开发政策,最大限度释放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功能。其次,打造品牌,提升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影响力。通过“项目规划、包装升级、宣传推广、管理运营”的形式打造品牌,提升传统村落的影响力,同时也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丰富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如借助举办传统节庆、民间曲艺表演等形式,吸引村民及游客主动参与;开发乡村文化创意项目,吸引年轻创客回乡发展,让传统村落文化从吸引“流动人”到能“留住人”;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等相结合,并加强与中小学、高校合作,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习教育活动,培育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知识涵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永续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加强技术赋能,让传统村落插上数字化“翅膀”。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搭建“生产—生活—生态”乡村数字平台,推动乡村建设高效能发展。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及宣传工作也可借助数字化的“东风”展翅高飞,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质赋能。首先,借助监测评估系统,及时对传统村落进行动态、科学的系统监测,及时将监测结果进行逐级反馈,为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管用的数据支持。其次,整合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传统村落“数字档案库”。将传统村落信息整理编排,并通过人工智能、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电子绘图和归档,以便后期进行保护、修缮或开发调取和查看资料信息。如通过搭建数字信息化平台和完善村级数据库,让传统村落在屏幕上可观测度精细化到2厘米,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修缮、改造、开发利用全方位管理。最后,打造“数字文旅”平台。通过开发拟瞰三维立体实景摄影技术,让游客在屏幕前就能实现360度全景观看传统村落全貌。以“线上+线下”的双重沉浸式数字文旅项目,增强游客的观感体验和印象,全方位提升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