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

发布日期:2024-05-23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浏览次数:9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广袤田畴间,一项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农耕竞技比赛妙趣横生。乡村街巷上,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别开生面。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农村精

广袤田畴间,一项项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农耕竞技比赛妙趣横生。乡村街巷上,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别开生面。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17年12月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不久前在重庆考察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次次重要指示,一句句悉心叮嘱,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也为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文明乡风、激发亿万农民内生动力的基础性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支撑。在当前越来越多农民群众“口袋”鼓起来的情况下,更要想方设法让农民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耕底蕴,还要把农民作为主角,以现代化的方式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不能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抓住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旱作梯田、稻鱼共生的农耕技术,还是节气时序、天时地利的农耕经验,抑或是古村深巷、庭院民宅的农耕景观等,都深深根植于优秀农耕文化的沃土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延续传统农业生活方式,挖掘其中的文明密码,也要传承发展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体系,让优秀农耕文化成为丰富农民生活的“柔”性生产力,培育现代化农村的新风新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象化、生活化的,因此要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枝繁叶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立足农村和农民主体才能生机勃发。我们日常可见的古树祠堂、民歌民俗、泥塑面雕、饭稻羹鱼等,都是农民朋友身边的景和事,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恰恰就需要从这些接地气的“草根”内容入手,结合农村的地域特点和乡土特色,依托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村民广场等载体,增加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供给,以此实现先进的思想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共鸣中转化为群众自觉的行为习惯。

也要看到,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这些现象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原因,但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在探索乡风文明新风尚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探索推出了移风易俗的好办法,如大家一起协商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积分、发挥榜样模范的带动作用等,或者通过村晚民歌、喜剧小品、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焕发出农村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是关键,各地需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引导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一定能够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塑形铸魂的长期工程,关系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等不得也急不得。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感受,探索更多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进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农村社会更有温度,让农民的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责任编辑:张智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