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这些年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大力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今年3月,甘肃省在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中提出,2020年撂荒永久基本农田复垦复耕任务为132.94万亩,全面完成7.4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撂荒问题整改,对因生产力下降、缺水等原因撂荒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符合条件的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予以改造提升。目前,耕地撂荒的原因很多,如缺水、耕地分布零散、耕作不便等,也存在农户耕作能力与耕地面积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有些农户迁至城镇生活,乡下的地无人耕种。甘肃省各级政府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充分认识耕地撂荒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耕地撂荒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把破解耕地撂荒问题摆在当前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甘肃省各地在探索中不断创新,通过专项整治、“政策+服务”、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创设“土地银行”等举措,有效推动撂荒问题的解决,让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
荒地变身“聚宝盆”,农民笑起来了
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甘肃省皋兰县吹响了“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的号角:让曾经的撂荒地成为群众奔小康的“聚宝盆”。目前,该县撂荒地已复耕超过3.5万亩。
据统计,皋兰县共有水浇地15.75万亩,旱地28.07万亩。实际上,大多山坡干旱地收益少,很难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临近兰州的忠合镇、什川镇、九合镇等部分村庄的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不少年轻人在兰州买了房,无暇顾及乡下承包的耕地,而留在村里的老人年高体弱,难以下地劳作,不少耕地因此渐渐撂荒。皋兰县把恢复撂荒地生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坚决纠正和解决弃耕撂荒、毁损耕地问题,为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皋兰县陆续发布了《禁止耕地撂荒公告》《限期改正告知书》《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乡镇流动宣传车、村里的广播也围绕相关内容提高宣传频率,让农户对撂荒地复耕有了新的认识。皋兰县将耕地保护补贴、农业产业扶持等国家涉农惠农政策与农田耕种直接挂钩,做到“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以此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对不能按期复耕的,村集体代为经营;对举家外出务工无法复耕的,动员农户采取流转耕地、联合耕种、托管托收等多种方式集中恢复种植。据皋兰慧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维路介绍,3月份以来,当地已复耕荒地600亩,计划种植土豆和玉米。
石洞镇镇长瞿军说,慧林、方常、禾盛等合作社(龙头企业)共计流转中堡、蔡河等村撂荒耕地3070.87亩,用于种植经济林果、玉米等,发动农户自耕3718亩。全镇目前共排摸撂荒耕地40727.64亩,其中6789.56亩已复耕。“我们将土地规模经营作为解决耕地撂荒、提升效益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动员农户采取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撂荒耕地,解决土地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对复耕条件不具备、整治难度大的耕地,建立整治一本账,通过实地摸排、村社上报、群众反馈、分析研究等方式列出长期整治耕地清单。专项整治撂荒地行动,盘活了资源,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皋兰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落实“政策+服务”,撂荒地俏起来了
甘肃省榆中县着力构建解决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今年计划投资2100万元,在甘草店镇新建高标准农田14500亩;投资540万元,在甘草店镇果园村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3000亩。据甘草店镇副镇长张永涛介绍,“镇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各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撂荒现象。为盘活撂荒地,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我们推行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切实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榆中县甘草店镇地处宛川河中游,耕地总面积7.65万亩,总人口1.7万,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甘草店镇党委、政府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分析耕地撂荒原因,抽调干部配合县自然资源局深入村社、入户到田,调查落实、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撂荒耕地复耕计划,确保适种的耕地应种尽种。据介绍,近年来该镇有效利用撂荒地,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019年引进万头肉牛养殖项目,今年配套玉米饲草种植约2万亩,同时引进了占地2200亩的无籽西瓜种植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使撂荒地得到了有效利用。
“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必须多措并举。我们一方面在政策、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土地‘紧俏’起来。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让土地‘值钱’起来。”甘草店镇党委书记魏立荣说,传统农业生产中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农业发展,只有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亩产效益,才是破解农村“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根本之策。
存进“土地银行”,撂荒地“贵”起来了
“村里开了土地银行,耕地不荒了,我也能在家门口上班。”“土地银行”存地户王海元说,他将自家6亩地全部入股到“土地银行”,每年收入3000元。2017年,甘肃省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为重拾撂荒地、让荒地生金,创设了村级“土地银行”,以永登子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采取“土地银行+合作社+村集体”利益链接机制。
“我长期在外跑运输,家里的地撂荒了。听到庄稼地也能存进银行拿分红,我就存了地,让合作社经营,再也不用求亲戚朋友帮忙种地了。”大涝池村村民唐顺山述说着土地银行的好处。“我岁数大了,地里活儿干不动。我把7亩地存进了土地银行,每年有近4000元的分红。我现在挺满足的,享受着好政策,过上了好日子。”大涝池村四社75岁的贫困户梁福宏说。村民魏春莲夫妇由于年纪偏大,家中有常年患病的女儿需要照顾,家里7亩地撂荒了2亩多,开始夫妇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土地银行”入股了2亩地,当年就有1000元的收入,尝到甜头后他们又将自家剩余5亩地都存入了“银行”。“我还有现金入股的2000元,配股之后年底还能拿分红。”魏春莲说。
截至2019年底,大涝池村的土地银行信托部共收到村民存地申请书244份,1000亩土地被存进银行。像大涝池村一样,龙泉寺镇各村在镇政府指导下成立了土地银行信托部。“成立土地银行信托部有利于土地整理开发,村民可以提交存地申请,将自家闲置土地存进银行,再由银行整合后,将土地经营权打包入股至经营主体,每年享受分红。”该镇人大主席王国昌介绍说,龙泉寺镇现有耕地5万余亩,已存入村级“土地银行”7000多亩。“土地银行”的创设,让撂荒地“金贵”起来,土地价值得到体现。
i自然(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