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山东队长”之王安东:地质博士变身护鸟专家

发布日期:2024-05-10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张琪 路董萌等  浏览次数:115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四月末的黄河三角洲,清晨还泛着些凉意,天边红光乍现,朱鹮的叫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这时,王安东已经为朱鹮准备好了食物。2014年,王安东在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博士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始进行鸟类繁殖、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一待就是十年。他曾参与朱鹮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化放归科学研

四月末的黄河三角洲,清晨还泛着些凉意,天边红光乍现,朱鹮的叫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这时,王安东已经为朱鹮准备好了食物。

2014年,王安东在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博士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始进行鸟类繁殖、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一待就是十年。他曾参与朱鹮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化放归科学研究,亲自护送20只朱鹮从陕西汉中来到山东东营。

2024年3月11日,王安东荣获2023年“齐鲁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

王安东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2014年秋冬时节,正值鸟类迁徙的高峰期,王安东踏上了这片土地。成片的滩涂、大群的丹顶鹤,“像是铺开的红绿毯”。第一次进行鸟类监测工作的王安东望着眼前的景色,内心无比震撼。

监测鸟类,这个在保护区最主要也是最快上手的工作,对于“跨专业”的王安东而言却并不容易。

“像是百灵、柳莺,有很多鸟差别很小,难以辨认。”王安东说,识别鸟类的唯一方法就是多看,遇到在野外难以辨认的时候,就用相机拍下来,对照着鸟的注图册,进行二次辨别。

在保护区设立初期,鸟类共有187种,如今已增至373种。王安东说,鸟类越集中,暴发高致病禽流感的概率就越大。而他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迁徙期每天进行监测,“鸟生病差不多是和人一个道理,羽毛凌乱,耷拉着脑袋,垂着翅膀,甚至流鼻涕,嘴里分泌黏液。”通过监测,王安东对鸟儿们的健康进行化验分析,“即使发病,也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除了健康监测,在迁徙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会潜入保护区猎杀鸟类,为了保护鸟类,王安东和同事们每晚都要在保护区不定时、不定点地巡逻,他们戏称其为“百日会战”。

王安东和团队曾多次救助鸟类,其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8年救助中了毒饵的白鹤,“有三只经过团队的救治后,放归野外”。王安东通过卫星跟踪器发现,它们不仅在黄河三角洲长期逗留,第二年冬天还再次回到黄河三角洲越冬。

这样的惊喜,更加坚定了他守护鸟类的决心。

又听朱鹮复鸣声

2022年12月23日,20只朱鹮在王安东的一路护送下,从1300公里外的陕西洋县来到山东东营,与从北戴河朱鹮繁育基地来的10只朱鹮一起在黄河三角洲安了家。

初来乍到的朱鹮对新家极不适应。当时正值12月,连续的大风降温天气,影响了朱鹮的进食状态,“吃不饱就无法抵御严寒,那时候十分担心,是最难熬的阶段。”

为了实时监护朱鹮,王安东在其野化网笼旁连续住了两个月。

一到夜晚,朱鹮的天敌黄鼠狼就会在笼舍边乱窜,朱鹮便惊飞乱叫,脆弱的头骨甚至会撞向笼舍,面临着生命危险。“因为非常担心,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引起的事故,有时候一整晚不睡也是正常的。”王安东坦言,两个月里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

“朱鹮的基因里就带着非常胆小、警惕的习性,即使饲养它一年,它还是会警惕地远离你。”王安东称,饲养朱鹮的都是固定人员,穿着固定服装,服装的颜色以暗色为主。

每次投喂朱鹮之前,也要先“对暗号”,要先说“开饭了”,给它们一个信号。“如果突然出现,它们就会受惊,乱飞乱撞。”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如今朱鹮在黄河三角洲适应得越来越好。

朱鹮笼舍

眼下,王安东和团队正在参与朱鹮野化放飞项目,繁殖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繁殖的顺利进行,他们从早上6点开始准备,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我们收集了5枚朱鹮的卵,在孵化箱中进行人工孵化。”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王安东和团队对这些卵进行全程监护,每两小时进行一次翻动和冷却处理,并在手机和电脑上设置24小时监控,随时关注朱鹮的笼舍和巢穴情况。

五一假期,王安东依旧坚守岗位。他说,这段时间是朱鹮繁殖的关键期,理想状态下第一颗卵在5月8日左右将会破壳。这就意味着,王安东和团队要持续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监控。

如果繁殖成功,朱鹮便可以在三角洲可以稳定地生活,那么野化放飞也不再是难题。

科技之翼守护万千飞鸟

在保护朱鹮孵化的过程中,王安东也在监护着整个鸟类的繁殖环境。“除了减少鸟类的天敌,我们在巡视过程中也尽量与它们保持距离。通过无人机航拍,可以测出筑巢数量,精度高达95%。”

他还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了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通过不同景深和镜头进行信息采集,将平面照片转化为立体图形,完善鸟类识别信息库。“目前AI识别系统能自动识别30到50种鸟类,并识别它们的数量。”

除了是“护鸟人”,王安东还投身于生态保护与修复之中,他是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批生态科普工作室成员,也是海洋知识宣导人。

在他和团队的积极努力下,保护和修复湿地有了显著效果。从1992年保护区建立至今,保护区内的鸟类已从187种增加至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65种,数量增加至数百万只。

每年的6月是鸟类繁殖的高峰期,东方白鹳、黑嘴鸥、燕鸥、噪鸥等多种鸟类在黄河三角洲繁育后代,新生命的诞生给王安东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十年间,王安东在保护区迎接了数以万计的飞鸟,鸟儿们南来北往,但这位湿地深处的“护鸟人”一直都在。(记者张琪 路董萌 见习记者郭辰昊 实习生王楠)

责任编辑:贺治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