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水产品资源丰富,充实着老百姓的餐桌,也丰富着“中国饭碗”。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同年6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近年来,随着海洋工程和装备技术、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养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深远海捕捞能力、海洋牧场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为发展“蓝色粮仓”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笔者看来,践行大食物观,更好建设“蓝色粮仓”,还需要树立全链思维,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实行“养海牧渔”,增强海域生态功能。要引导海水养殖由近岸、浅海向深水远岸生态渔业发展;开展以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养护近岸渔业资源为目标的多种类型的海洋牧场建设,加大海洋水产资源恢复和近海渔业生境修复投入,通过科学投放人工鱼礁,优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底播增殖和海藻种植等,实行“养海牧渔”,在丰富海洋生物种群、增强海域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海产品生产能力。此外,还可通过鼓励渔民和相关从业者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助力海洋牧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福建霞浦海洋牧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注重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水产品加工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以稳定高效供给为导向,推进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注重整合海洋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条,推动海洋水产品生产、海洋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制品及海洋生态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延伸与完善“蓝色粮仓”产业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建设“蓝色粮仓”。“蓝色粮仓”的高质高效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一方面,要突出“高科技”,结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蓝色粮仓”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升海洋渔业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突出“高效能”“高质量”,大力推动海洋管理水平升级与转型发展,通过建立渔业管理计划、设立保护区域、限制捕捞量和尺寸、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措施,发展生态友好型高效渔业,确保海洋食品高质量和海洋生态高质量同步发展。
参与全球渔业合作,促进海洋渔业高效发展。海洋的开放性和渔业资源的流动性,决定了全球渔业合作的必要性。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同重点国家地区合作,持续提升渔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水产养殖领域交流合作,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技术水平。
海洋,是“蓝色粮仓”、丰茂牧场。我们要善待之,也要善用之。坚持大食物观,让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相辅相成,让海洋牧场建设与渔业绿色发展相得益彰,我们的“海洋牧歌”将会更为嘹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