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财政热点专家谈|李国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日期:2024-05-02  来源:《中国财政》  作者:李国祥  浏览次数:136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视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党中央部署,财政部门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向乡村振兴,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财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支撑财政之所以成为推进乡村全面

(视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党中央部署,财政部门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向乡村振兴,为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财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支撑

财政之所以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支撑,是由我国日益完善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决定的。我们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投资基金等作用;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说,财政在用好管好公共资金方面责任重大,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必须要发挥好财政的重要保障作用。

财政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持续发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大底线。财政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财政支农重点,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主渠道作用,优化调整中央农业相关转移支付政策,围绕“让好地种粮、让良种高产、让农民愿种、让地方主抓”下功夫、做文章,保产量、提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财政积极有效加大支农力度,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支持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扩大政策性保险实施范围,支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和奶业振兴行动,落实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支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支出23967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1个百分点;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462万亩,并进一步支持黑土地保护利用;支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多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进一步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59亿元,让农民增产增收吃了“定心丸”。在财政的强力支持下,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近1.4万亿斤,增产近180亿斤;肉蛋奶、果菜茶等“菜篮子”产品都实现稳定增长,全年食品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另一条底线。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摘帽以后怎么往前走,最根本是要靠发展。我们的政策不能养懒汉,要在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上想办法。为此,财政部门一方面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支持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另一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规模,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和持续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达到1750亿元,新增10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比重达到60%,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中央财政安排172亿元衔接资金倾斜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实践证明,我们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近年来,财政重点支持统筹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升级,“点线面”结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型经营主体,财政还支持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健全乡村产业体系。突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任务,支持扩大水利投资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奖补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有力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了财政力量。

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体可感可及的实事。为此,财政要继续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发挥投入主渠道作用。一是支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4年中央财政将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提高单产上,大力支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支持集成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二是支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财政衔接资金将保持力度不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保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总体稳定,进一步提升产业项目实效。三是支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发展质效。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丁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