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体重正常但就是想“瘦成一道闪电”的人,还是确实肥胖超重的人,很多会选择在互联网上购买减肥药。网购减肥药有哪些风险?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通过采访一探究竟。
警惕网售减肥药虚假宣传
在某购物平台上,输入“减肥药”便搜索出大量不同种类的减肥产品。“挑战月瘦50斤”“晚上喝,早上瘦”等夸张的字眼充斥着产品展示页;打开产品页面,里面大多展示了一些消费者使用产品前后的对比图片,极具视觉冲击力。
记者随机翻看,发现很多减肥产品宣称从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地进口,但大多没有详细的注册、生产、规格、参数等信息介绍,仅标注“详见说明书”。记者在联系客服要求提供说明书时,客服表示产品不在身边无法提供,或干脆回复“不清楚”。而提供了说明书的一些国产减肥药品,其适应证或功能主治多为降血脂、清热解毒、养心健脾等,并不包含减肥、减重。记者翻看消费者对这些减肥产品的评论发现,差评里多表示“一点效果没有”“假的,不要上当”,还有的表示“产品与实物完全不符,并且不给退货”等。
在购物平台之外,许多销售“三无”减肥产品的商家还盯上了网络社交平台。他们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上通过投放广告、发布评论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再采取“个人对个人”的联络方式进行交易,隐蔽性很强。
记者在某社交短视频平台,添加了一个卖减肥药的人的微信。该人发来一款名为“XX强奶”的产品图片,宣称此款奶片可加速人体代谢、抑制脂肪生成,没有任何副作用。当记者询问“这是减肥药还是保健食品”后,该人回答“这款是减肥药”。记者注意到,该产品的外包装上均是英文,没有国内上市药品必须标注的批号,也没有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等信息。当记者提出要查看相关信息时,该人发来一张没有露出产品名称的说明书,上面标注“本品为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对此,北京大铎律师事务所律师马英表示,如果产品并非国家批准上市的具有减肥功能的药品,商家却大肆宣传,涉嫌虚假宣传;如果消费者因此产生错误认知并购买该产品,商家则涉嫌欺诈。马英提示消费者,应到正规经营场所购买减肥产品;拿到产品后,应关注外包装有无明显的中文标识,通体有没有中文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许可证等。如果上述信息都没有,大概率就是“三无产品”。
消费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在网上有很多消费者曾网购使用减肥药,花费大量金钱却毫无效果的案例。为了诱导消费者多购买产品,有的商家声称“如果停药,就会导致脂肪反吸收,会给身体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如果不续买疗程会变丑”。
2023年,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曾判决一起将普通食品当减肥药卖,1.2万人上当,涉案金额达2.2亿元的特大系列诈骗案。犯罪团伙利用网络社交账号、短视频发布广告,吸引消费者,然后派出所谓的“体重管理师”“高级营养师”等销售人员兜售减肥套餐,将普通食品和保健品冒充特效减肥产品卖给消费者进行诈骗,有人被骗近10万元。
马英介绍,近年来,一些商家在网络平台通过虚构减肥效果、虚假问诊等,诱导消费者购买不具减肥功效的产品,非法获利巨大。如果消费者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要妥善保留产品、购买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及时与商家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投诉,还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在所购产品中发现非法添加药物,可向相关部门举报。
对网售减肥药乱象,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教授指出,消费者很容易被网售减肥产品的宣传所误导,应谨慎鉴别,最好到线下就诊,严格遵照医嘱使用减肥产品。此外,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网上稽查力度,对虚假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减肥产品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鉴于网络交易数据海量,而监管人力资源有限,监管部门应建立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督促互联网平台落实自身主体责任,通过行业自治加强监管。
最好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
网售假冒伪劣减肥产品不仅让消费者损失了钱财,而且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严重损害健康。
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位网名叫“悠悠”的人吐槽,她曾吃过一种减肥胶囊,服用后口干、失眠、没有食欲;某购物平台上也有消费者留言称,吃了网购的减肥药,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有人表示,服用减肥药后出现了肠炎和胃炎。
鉴于使用网购减肥药导致的健康问题频发,很多医务工作者站了出来。某位在短视频平台拥有300多万粉丝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生介绍,国内获批上市的减肥药物目前只有3种——奥利司他、利拉鲁肽和贝那鲁肽。这些药的减肥机制不同,但都有副作用的,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使用,到底能不能用需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
相关专家提示,对网络上售卖的未经国家批准的减肥药,消费者不可轻信商家的宣传。无论是为了自己的钱袋子,还是为自身健康着想,网购减肥药应慎之又慎。(记者吴少杰)
责任编辑: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