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家峁村养蚕大棚
折簇上茧环保耐用
在养蚕户高艳兰的散养蚕室里,小蚕正密密麻麻地在竹匣中吞食着切成块的桑叶,高艳兰拿出桑叶轻轻地放上,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说:“90%的蚕已经上茧,再有3天左右就可以出售了。”
“今年,我们统一用了折簇上茧,比较环保,上茧成功率大,而且蚕茧好看好卖。”高艳兰说,“以前上茧都是用自己在山里采回的树枝和一些较硬的草,后来发展成纸质的方格簇,方格簇的缺点是不易保存,遇水或蚕的排泄物,很容易损坏。”今年,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给村民引进塑料折簇,在蚕茧的美观和使用上帮上了大忙。
“没有养蚕的话,我家还穷着呢。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格和蚕茧的色泽,一张蚕收入突破1200元应该不成问题。”高艳兰一边观察上茧的蚕,一边算起收入账。
拥有26年养蚕经历的高生花,对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推广的新技术、引进的新品种非常喜欢。“今年使用了塑料折簇上茧,感觉挺好的,一米才3块钱,耐保存,使用起来省力、快速、高效。”说着,高生花带着记者走近上茧的蚕架,“你看,这个蚕茧的颜色多好看!”
“今年的桑叶又肥又大,叶质优良,抗逆性较强,蚕吃了肥胖肥胖的,结的蚕茧又大又白又亮。”郭光进指着自家的蚕架乐呵呵地说道。
郭光进是南家峁村原党支部书记,早前,他不仅年年养蚕,还帮助和鼓励其他村民发展养蚕,总结出了不少养蚕经验和方法。他告诉记者:“时代变了,养蚕用新技术才能有致富新希望。”
在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和镇政府的共同引导和帮助下,南家峁村引进推广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等简易省力的科学养蚕技术,激发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全村有蚕户53户,养蚕57张,总计收入将近12万元,已有42户贫困户通过蚕桑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南家峁村党支部书记李光高兴地说。
高艳兰正在喂蚕
机械喂蚕省力省心
走进涧峪岔镇毛家河村的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蚕棚,随着养蚕工人按下按钮,机械化养蚕设备开始启动,一片片桑叶均匀而有序地运进蚕盘,小蚕吃得津津有味。“以前喂蚕全靠人工,现在用上国内先进的养蚕设备,方便多了。”养蚕工人折应春说。
为了加快子长蚕桑产业发展,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以试点的方式无偿为合作社引进了轨道喂蚕车、自动喂蚕机等国内较为先进的养蚕设备,建立了自动化养蚕室。“通过扶持养蚕大户,推广省力高效新技术,打造示范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免费为大户引进全自动化养蚕设备和轨道式养蚕设备,推动子长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方向发展。”子长市蚕桑开发中心技术员赵毛小说。
2018年,恒源合作社流转土地350亩,建成高效密植桑园340亩,规模化蚕室2400平方米,养蚕25张,在引进了两台养蚕设备,不增加人工的情况下又增加了10张,合作社通过机械化方式,大大减少了饲养花费的时间,也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养蚕的效率。恒源合作社理事长杨正平介绍,“养蚕设备一台一次养蚕5张,如果用传统的养蚕模式需要6个劳动力,在使用自动化养蚕设备时一台设备只需要两个劳动力,大大降低了成本,节约了劳动力。”
“以前喂蚕全靠人工,山里把桑叶背回来,人工喂,人工上茧,又累又麻烦。现在桑叶用车拉回来,放到设备上,按钮一按,几十张蚕,十来分钟就喂完了。”在合作社打了半年工的折应春又看到了养蚕致富的新希望,高兴地说:“这几年养蚕政策好,我打算今年秋季重拾荒废的手艺,让老婆把饭馆的活儿也辞掉,和我一起养蚕。”
养蚕新技术,让毛家河村传统的蚕桑产业重新焕发生机。村民或重新开始养蚕,或增加养蚕数量,或开发新桑园,养蚕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延安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