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看耕地保护,必须处理好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展耕地生态保护。笔者认为,需要从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四个方面具体开展,统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促进耕地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要准确把握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耕地生态保护事关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但不同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生态保护的情况下,耕地生态状况越好,耕地产能可持续性更高,表现为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但在一些情况下,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会存在权衡关系。例如,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可能会造成相关区域生态功能的损失;而在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开展耕作活动,也或多或少会影响生态安全,需要实施生态退耕。耕地的核心功能是粮食生产,但如何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尽量减少负面生态效应?生态保护如何尽量减少对优质耕地的占用?值得持续思考。
要正确理解耕地生态保护中生物多样性的内涵。耕地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一,耕地生态保护能够提升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农田是大量物种栖息地和觅食地。研究发现,中国有近25%的保护物种和20%的濒危物种使用农田生境。如江苏昆山花桥万顷良田工程,通过开展耕地生态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较历史调查数据增加了41种鸟类新记录,增幅达51.3%。耕地生态保护还能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
其二,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耕地粮食产量和抗风险能力。如轮作能够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提高作物产量,有效地防治病虫草害。但应注意的是,耕地保护中的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大差别。耕地所在的生态系统中,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物种选择和保护都是以为人类提供有用农产品为目标,不能用传统生物多样性的思维去考虑耕地生物多样性问题,也不能用传统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来评价耕地生物多样性。
要统筹好耕地生态保护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关系。耕地既可以是碳源,又可以是碳汇。耕地能将碳元素固定于土壤、作物等载体上,降低空气中的碳浓度;而在农业机械、农膜、肥料和农药等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开展耕地生态保护促进碳中和,需要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入手,采取生态保护性措施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从而产生净碳汇。一是要以科学措施提升耕地碳汇,如实施保护性耕作,通过少耕免耕、地表覆盖、秸秆还田、地表微地形改良等方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和碳库总量,以达到减少大气中碳含量的目的。二是要做好农田管理,实施绿色低碳耕作,如落实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升机械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等,尽可能降低耕作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统筹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单位: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