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经济与社会 » 正文

加快建设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发布日期:2024-03-27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汪星余  浏览次数:106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创新意识、科技素养和实践技能,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创新意识、科技素养和实践技能,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发展,实现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突破和超越。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生产力各要素结合的方式,进而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对传统生产力不断改造的过程,是新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对旧生产要素的全面跃升。这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运用新技术、使用新工具、改造新对象的能力,全面提升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劳动素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激发劳动者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颠覆性技术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迫切需要劳动者勇于解放思想、主动求新求变,时刻关注和追踪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不断适应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发展需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与时俱进的前瞻视野、战略思维不断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现有科技知识体系和工作实践中找准创新方向、发掘创新领域。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强化劳动者综合全面的科技素养。科技创新是在不断革新现有知识体系中产生的。只有具备基本的科技素养,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和前沿科技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熟练掌握各种具备高科技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工具,熟练运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劳动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仅要会劳动、能吃苦,会技术、能钻研,还要懂得用科技创新、市场规律、科学管理等知识体系来指导实际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提升劳动者积极主动的实践技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劳动者能够熟练运用原来运用不好的劳动资料,能够有效开发原来开发不了的劳动对象,从而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劳动者结合科技发展新趋势,持续开展创新实践,在不断地试错与完善中创造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成果,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促进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以及新技术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关键着力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技能型人才技岗不匹配、社会认可度不高仍是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劳动大军,把更多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把握发展主动,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力。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新兴技术、颠覆性技术产生发展的直接推动主体,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进程。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谋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和合理流动,在实践中用好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持续壮大高端科技人才队伍。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前瞻性布局高校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备核心科技领域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巩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基础。推动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管理水平,为科技创新尤其是关键领域、高端科技、基础科学研究等提供充分空间和良好环境,对从事研发周期较长、成果不易产出的科技人员,要保持战略耐心,给予政策倾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以大国工匠为典范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加强在职技能培训,搭建科技成果交流攻关、科技技能相互切磋、新型生产工具展示运用的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工匠学院建设体系,为传统产业劳动者进行知识再塑造、技能再培训。健全优化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健全优化与人才结构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使科技、知识和人才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和公平的体现。

围绕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培养造就具有创造潜能的劳动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变革,亟须一代代掌握先进科技、具备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接续奋斗,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创新动能。要把科技创新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科技创新知识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提升。加强全面知识体系教育,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促进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把握科技大势、熟悉市场运作的综合型青年科技人才。注重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择业观,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尊重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推崇科技创新技能创造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

责任编辑:刘伊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