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驾车进入陕北,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一群乡村“人工智能训练师”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台电脑,一张工作桌,一百多位职工正忙碌地点击鼠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能服务、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促使“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规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成为“新兴职业者”
阿里乡村特派员梁玉告诉记者,“人工智能训练师”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的新兴职业,他们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
随着数字中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中国数字化的发展场域逐渐从城市拓展到乡村。2019年10月,在国家卫健委的协调引进下,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阿里巴巴等发起的数字产业孵化项目“AI豆计划”落地陕西清涧,该项目与当地政府合力帮助女性、返乡年轻人成为数据标注师,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初中毕业的白改霞,就是众多“人工智能训练师”中的一员。因忙于照顾孩子和家庭,再加上自己学历较低,已经多年没有外出工作。借助“数字化”的翅膀,越来越多的人同白改霞一样,成为“新兴职业者”,为乡村振兴积极地贡献着力量。
谈起这份工作,白改霞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学历不高,之前从来没敢想过自己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上班。这里不但有独立的工位,还有互帮互助、共同学习提高能力的团队!”
不断成长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从事数据工作后,我觉得自己仍有很多知识需要扩充,就报名上了成人大学,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白改霞真切地感受到,一名不断学习进步的母亲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她要为孩子做榜样。
像白改霞这样的母亲还有很多。“人工智能训练师”曹欢同样有两个孩子,李芳曾经是五年的全职家庭主妇,如今她们都回归了职场。曹亚丽因工作出色,仅工作两年多就买了家用小汽车,还计划在县城再购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家门口的工作,让她们有了事业,也照顾了家庭,更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拓宽了眼界。“人工智能训练师”白小瑜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大班的雷佳诺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妈妈是画房子的,我爸爸是盖房子的,我将来也要住自己设计的房子!”
“数据标注师类似于人工智能的‘老师’,教AI认识人类社会,让自动驾驶、工业生产等工作更智能。”贺杰就是很熟练的地图数据标注师,当她的作业内容碰巧要标注到家乡的山间地头时,一种说不出来的熟悉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当时,同事们都围过来看我标注的大桥,那座桥我们每天都经过,没想到有一天也能出现在自己的工作中,由我亲手标注它。”
贺杰出生在清涧县高杰村李家崖,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话,村子之间深沟相隔,正如信天游所唱的“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如今,电话、互联网畅通无阻地到达城乡每一个角落。贺杰说:“我们这一代人能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为人工智能的精细化发展贡献乡村力量,这可是从没想过的大好事!”
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深刻变革
清涧县曾是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县之一,2020年脱贫摘帽。至今,清涧及周边的子洲、永和、延川、绥德,建立了5个数字就业中心,并已先后承接了蚂蚁、高德、阿里云、蜂鸟配送、网商银行等公司的70多种数据标注业务需求。
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鲜活应用。实践证明,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极大促进了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安邮电大学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鸿告诉记者,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交汇点,对生态宜居、生态文明的乡村振兴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中国乡村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一乡村新职业,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展现了有针对性的赋能绩效,更为着力破解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乡村资源匮乏、乡村治理环境复杂等诸多制约条件,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出路。(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钟雯轩)
责任编辑:刘伊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