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涵养全民族精神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促进文化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从开展“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带动大批乡镇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到培育绣娘队伍,不仅绣好花、带好娃还能作讲解、学制茶,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一直在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径。过去一年,作为七绣坊非遗工坊带头人,石佳穿行于苗绣非遗工坊、茶园、离岸孵化中心之间,格外忙碌,也十分欣喜。她参与了多个地区的“一乡一品”打造,并推动孵化中心落地北京、湖南长沙,努力让符合乡村特点的产业留在乡村长远发展,让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完善。
“我们在众多产品的设计和包装上融入大量非遗元素,市场反响不错。比如重庆‘酉阳800’这个区域公用品牌的许多农产品包装,就融入了土家族传统纹样等非遗元素,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石佳认为,绣娘除从事手工刺绣外,还可参与到多种业态中,提升收入。因此,她不仅注重研发非遗特色文创,还拓展开发了种植面积超1800亩的茶园,结合乡村旅游和非遗展示,将非遗融入各个场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目前,在七绣坊非遗工坊工作的绣娘和村民不仅能拿到农业务工、刺绣制作、茶园土地流转、产业分红4份收益,还能跟随非遗“走出去”,在非遗展销活动中开阔眼界。“绣娘们知道自己的绣品呈现在产品包装上,都特别高兴。她们会自发宣传,也更加自信。”石佳说。
今年两会,石佳关注的是加快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借武陵山片区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助推当地振兴发展。“可依托国家级、省级和州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与健康旅游、乡村振兴、养生保健、养老服务等融合发展,提升传统医药类非遗和民族医药服务链条,助推武陵山片区健康事业和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石佳说。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成效显著。在非遗领域,全国目前设立了67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21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县,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阵地。基于此,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不断涌现,带动作用凸显。
“欢迎致电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原村土布作为本合作社的主导产品,具有环保、舒适、绿色、无公害等特点……”拨打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的电话,首先听到的就是她手机铃声中的原村土布介绍。作为河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赞皇县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带头人,崔雪琴多年来坚持传承非遗技艺,挖掘当地非遗特色,创立了“原村土布”这一非遗品牌,成立了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品”的模式,带动赞皇县周边6乡17村1000多名农村妇女走上了致富路。
(本文节选自2024年3月8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统稿:王添艺 参与采写:王彬 王添艺 刘源隆 金洋)
责任编辑:位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