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发布日期:2024-03-09  来源:i自然  作者:宁晶  浏览次数:87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国之大者”,食为政首,地为根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综合治

“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

“国之大者”,食为政首,地为根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后续管护”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全力提升耕地质量,让粮田变良田

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上半年全国地类变化监测结果显示,耕地总量有望连续第三年保持净增加态势……

这份“答卷”显示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中国饭碗端得越来越牢。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全力”这个词,充分体现了耕地质量的分量,把耕地质量摆上了重要位置。

今年全国两会,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我国仍存在耕地质量法治保障不足、耕地质量提升基础弱、耕地生态改善任务重等问题。例如,没有耕地质量的具体保护内容、标准设定、质量监测,没有明确政府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的耕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耕地生态改善任务重……

对此,民革中央建议,从国家层面以专门立法形式对耕地质量保护予以规范,明确耕地质量提升的内容、任务、措施,强化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主体的耕地质量保护权利和责任。同时,围绕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改善耕地理化性状指标,出台配套政策,严控耕地质量。还要构建耕地质量保护监测体系,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指导落实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刘俊来十分关注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的质量。“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要保质、保量、保障生态效应。”刘俊来建议,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占补平衡衡量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健全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耕地质量等级与补充耕地面积的折算等方面内容,强化长效管控,以长周期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占补平衡的衡量标准,而非单纯以新增耕地数量或当年生成能力为单一标准。同时,进行全程信息化监测与实地勘测监管,保障新增耕地的真实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要事,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保障。

“我今年提的建议是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希望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加强监管,完善质量检测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盱眙业盛鲜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叶红建议,从顶层完善农田建设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站,指导地方加强工程质量检验检测,督促地方压实质量监管责任,加强质量检测等资金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党委书记付庆梅建议,针对西南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县市,从建设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通过加大资金支持,促进该区域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综合治理,挖掘后备资源潜力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当前黑土地保护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如何科学有效增加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根本上解决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近年来,秸秆打包离田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已是常态,但长此以往会造成黑土流失。对此,他提出了多项举措,包括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学的秸秆打包带土全链条评价体系,加快秸秆打捆机除尘设备升级换代,从源头降低带土量,以及分类推行区域适宜性的秸秆还田模式,减少秸秆打包带走黑土的影响。

“盐碱地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耕地后备资源,对补充我国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秋香提交了《关于提高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韩秋香说,当前,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综合改造利用的潜力很大。她建议,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开展盐碱地的开发潜力评价、经济效益评估、质量监测预警等基础工作,研究和编制具有属地特色的盐碱地开发利用规划方案,为推广耐盐碱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植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同时,加快组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试验基地、示范区、示范园、科研攻关项目等平台载体,分区域筛选出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编制耐盐碱农作物的审定技术标准,使“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有机衔接,全方位推动我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和高质量发展。

韩秋香还建议,适时出台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财政奖补措施,调动地方多元主体开发利用盐碱地的积极性,将条件好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逐步改造成良田,以粮食安全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当前我国很多耕地土壤酸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耕地产能。开展酸化耕地治理,提升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说道。

耕地土壤酸化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分布区域广、面积大,在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潜力巨大的南方经济作物和粮食主产区,以及黑土粮仓东北地区耕地酸化尤为突出。耕地酸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农田土壤养分缺乏,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目前缺乏全国区域耕地酸化防治的顶层设计,耕地酸化前端预防措施有限。

对此,沈仁芳建议,加强基础研究,编制全国耕地酸化防治分区方案;全面系统摸清我国不同区域耕地土壤酸化成因、发生机制、主控因素;加大科技攻关,突破酸化耕地治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推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重大行动计划。

强化后续管护,让种粮者得实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赵松认为,个别地方停留在追求耕地数量的账面平衡,忽视了恢复耕地的后期管护和利用。对此,她建议,强化规划统筹与资源适宜性评价,鼓励各地科学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引导有序恢复耕地。在具体实施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区分耕地流出情形,合理把握恢复节奏,差别化稳妥推进,增强农民保护耕地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统筹部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但建后管护仍存在一些问题。

民进中央提到,高标准农田设施建后管护原则上实行“谁受益、谁管护”,项目建成后移交给村集体,但许多地方管护主体缺位,管护运行机制缺失,管护责任没有得到落实,造成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的参与动力不足,乡镇村组无力管护、受益主体不愿管护。

“由于建后管护不到位,一些地区农田设施出现‘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的现象,特别是建成5年以上的项目区破损严重,难以达到15年使用年限的要求。”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一是补齐短板,构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县市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级落实”的建后管护机制,明确县乡村和农户、经营主体等各层面的管护职责。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管护机制,在乡镇或村设立高标准农田管护站,选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高标准农田管护,同时负责指导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日常管护。及时修复或补充水毁灾损的高标准农田,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是多措并举,构建农田管护动态监测监管机制。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管护系统,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利用情况可查。推广落实田长制,将高标准农田纳入各级田长监管范围,构建“人防+技防”的监管机制。制订设施建后管护督察计划,定期开展督察和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配的重要依据。县、乡镇、村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高标准农田的管护面积、地块、设施、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加大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村组干部和管护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管护水平,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也是耕地的一线守护者,种粮有钱赚、种田有奖励,才能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地区的种粮经济效益远低于非粮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调研发现,种植草莓、葡萄、蔬菜、花卉、苗木的利润,远高于种粮食的收益,导致农户种粮食的积极性下降,更倾向于种植瓜果蔬菜等效益高的经济类作物。同时,在当前的补贴政策中,拥有承包权的农户把土地转租给种粮农户,但依然能够获得国家农业补贴,而实际种粮的农户却无法享受该政策红利,导致部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受挫,退租、减少租地规模等现象频发。

对此,张天任建议,双管齐下增加补贴。增加农民种植粮油作物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调动其积极性。加大对产粮大县、产粮大镇及规模种粮的支持力度,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同时,调整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强化“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谁多得”的导向,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实际种粮的人手里,让种粮者有钱赚、有奔头。针对种粮农户,实施“点对点”专项资金补助,让种粮者真正得到实惠。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