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文“话”农耕|保护好还要开发利用好

发布日期:2024-02-0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浏览次数:104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农耕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那么,新征程上如何激活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这两个“结合”,阐明了赓续农耕文明必须遵循的规

农耕文化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那么,新征程上如何激活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这两个“结合”,阐明了赓续农耕文明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方法,为我们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种文明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非“沉睡”在博物馆里、“休眠”在故纸堆中。早在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说过,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近年来,总书记到地方考察,也时常调研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情况,在河南叮嘱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在贵州要求发扬光大苗绣,在陕西点赞民间艺术……念兹在兹,牵挂在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激活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深刻理解把握总书记讲话中的辩证要求,把握好保护与利用、尊古与创新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平衡,让农耕文化留得住、“活”起来。对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文化遗产,我们不能肆意挥霍、过度开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搞“冷冻式保存”,而是要一体推进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要加强传承保护,充分挖掘乡村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修建村史馆、修缮古建遗存、培育传承人等措施,保留有形的乡村文化,传承活态的乡土文化。要适度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多种功能,结合乡村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农耕体验、科普教育、节庆民俗、特色工艺等多元业态,让“活”起来的传统文化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把握好尊古与创新的平衡,让农耕文化既传统又时尚。农耕文化是悠久历史的沉淀,也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传承发展,要找到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既凸显传统底蕴,又展现当代价值。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尊古而不泥古,将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古老智慧、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提炼出来,与现代农业生产、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结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要融入现代、创新而不忘古,将现代文明理念融入传统农耕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创新传承方式和传播手段,在新与旧的融合中推动农耕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古老的农耕智慧,泽被当下,启迪未来。我们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不竭滋养。

责任编辑:张智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