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九台区红光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站,朝鲜族村民身穿民族盛装载歌载舞。求是杂志社记者杨绍华/摄
九台区红光村位于环境优雅的饮马河西岸,坐落于龙嘉街道东北,是典型的朝鲜族聚居村。如今,昔日的“空心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改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实现了“面朝屏幕,背朝云”“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天在看”的农业信息化、智慧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方面,红光村实现产园融合、产村融合,进而带动产镇融合,使田园变成公园,农区变成景区,青山变成金山。
以上两张图为九台区红光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景观。求是杂志社记者杨绍华/摄
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新路径,是红光村小康的“底气”
据了解,红光村的村民们凭借着血缘、亲缘以及语言优势,10多年前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不少村民已在韩国务工。
由于适龄劳动力大量输出,只有年迈的老人留守在红光村,村里唱起了“空村计”。当时,红光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没有劳动力就像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输入,很多村民们也无奈地说:“难道这个村子就要这样荒废了吗?如果实在没办法,我们也要另寻地方搬家了吧!”
走出困境,改变势在必行。
于是,整合村里的区位、产业、文化优势,红光村走出一条“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新路径。原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姜润中向记者介绍,2009年红光村与林江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理念,以合作社为平台开展村企联营,逐步实现绿色水稻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图为位于红光村的九台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求是杂志社记者杨绍华/摄
以“三换两集中”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集体互助式养老。“一换”指红光村村民用自家的宅基地使用权换取楼房居住权;“二换”指的是村民们以水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年底换取分红;“三换”是指用村集体资产使用权换村民集体养老、环境改善等公益事业。“两集中”指红光村将分散居住的村民向楼房集中,将分散的土地经营权向合作社和企业集中。
“三换两集中”切实将耕地、农村宅基地集约化经营,实现了企业盈利、村民增收、农村发展。红光村也走出原来的发展困境,形成了“平地变高楼、失地不失业、保本加分红、宜居又宜业”的发展模式,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这条快速路上跑出了红光速度。
打造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模式,是红光村小康的“基石”
求新者胜,思变者通!
红光村村干部的干劲足了,村民的思想“通”了。
红光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村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参与利润分红;不愿入股的村民可以将土地租赁给合作社统一经营。村里将原有的土地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农户原有宅基地、园田地、原有村路网等经过集约整理,打破了原来社与社、户与户的界限,实现大规模水稻连片种植,增加农田地约30公顷,而原有的宅基地还耕已达到15公顷,切实保护好了黑土地,使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图为九台区红光水稻全程农机化示范基地。长春市九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多年来,红光村合作社先后共投入2000万元,完成田间水利配套工程。红光村党支部书记赵云熙介绍,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标准,红光村改善水稻生产,水稻种植实现统一育苗、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增加了水稻产量。红光村实行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作业、规模化经营的运行模式,水稻机插率提高到98%,机收率提高到95%,水稻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8%。
图为位于红光村的九台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求是杂志社记者杨绍华/摄
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上,红光村主要推广水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等技术,既减少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稻米新鲜度。
今年,红光村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了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68公顷,注重土地整改、与新技术衔接,结合优质水稻、综合种养等产业发展实际,实施“田、土、水、路、电、网”等工程综合开发,建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的高标准农田。
图为红光村建设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稻米种植全程可控。长春市九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农阳光数据负责人赵明向记者介绍,红光村还建设了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稻米种植全程可控。平台依托卫星遥感,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五大数据融合应用,实现了对地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智能化识别,对地表地物变化不间断智能检测,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农村管理服务网络。
红光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持续推进稻米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借助“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两个营销体系,实现“皇粮待遇”全民共享。
目前,红光村人均年收入和村集体年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15万元,实现了富民增收。红光村是九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曾荣获全国水田工程机械化示范村、吉林省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构建花园式乡村、集体养老体系,是红光村小康的“根本”
红光村积极谋划新农村建设,投资2500万元,完善了小城镇建设配套,修建4.8公里水泥路以及供热、给排水、绿化等附属设施。建设小高层住宅,村民全部搬入新居,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居住条件。为了减轻村民们的生活成本,合作社用商铺经营的收益补贴居民一半的物业费和取暖费,让大家住得舒心安心。
为了让村民们吃得放心,红光村拿出2万平方米的土地(包含四栋大棚)种植各类瓜果蔬菜,供应全村村民的日常食用。林江公司为每户村民每年免费发放100斤大米,还计划在住宅小区内安装鲜磨米机器,方便老人们每天都能吃上新鲜大米;同时,为村里的老人发放消费卡,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图为九台区驻村第一书记为九台贡米等农优特产品代言,开展网上直播带货活动。长春市九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红光村以“夕阳无限美,不为黄昏愁”为目标成立了老年协会,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建设了娱乐活动室、医护室、书画室、阅览室,室外设有健身路径、门球场,发展互助式集体养老。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在老年公寓由专人照料日常生活,解决了日间照料、急救送医等问题。
红红火火的红光村,让每年回乡领取分红的村民眼前一亮。权永浩、李英玉夫妻是红光村7社村民,老两口都已经60多岁,长期赴韩国务工。自入股合作社以来,李英玉每年年底回到红光村领取分红时,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自家分得的宽敞明亮的楼房,李英玉心中暗下决定:我要回家。当她向丈夫权永浩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时,权永浩惊讶地说:“老伴,咱们想到一块儿了。”在2019年,夫妻二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记者见到李英玉时,她正穿着民族服装在广场和村民们一起载歌载舞呢!中场休息时,她跟记者闲聊,“每天忙起来也很开心,不能平白浪费了老年时光,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伙伴、老邻居了,每天能聚在一起打打门球、唱歌跳舞真开心。尤其是咱们村上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之后,各类文体设施齐全,经常举办活动,让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不仅钱袋子鼓了起来,我们这些老人的心也暖了起来。”
侨胞志愿者们也一直关注着红光村的发展。2020年7月,红光村被长春市侨联授予“九台区侨胞之家”的称号。
图为龙嘉街道红光朝鲜族民俗村景观大门。求是杂志社记者杨绍华/摄
红光村探索乡村文旅之路。2020年,红光村整合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资源,打造了红光村史馆和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是集历史文化教育、产业培育、文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是吉林省第一家以稻米产业为核心定位的展馆,红光村村民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足。
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得到村民的称赞与拥护。
“下一步,红光村将以稻田文化为灵魂,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土地为资本,借着合作发展这班快车把产业做大做强,构建集民俗、民风、民情为一体的红光朝鲜族特色‘智慧乡村’,让红光全体村民受益。”龙嘉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海说。
图为位于红光村的九台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长春市九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条条大路通小康”,九台区红光村会越来越“红”。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这片乡村热土上,九台人,红光村人正以妙笔丹青书写出更多气势磅礴的现代化篇章。
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