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地方资讯 » 正文

陕西:“冬闲”变“冬忙” 增收不断链

发布日期:2024-01-25  来源:陕西农村报  作者:黄敏  浏览次数:99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俗话说“进了冬,万事空”。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时下,以往的“冬闲”正被“冬忙”代替,务工、培训、田间冬管、大棚种植……农民群众忙增收、忙“充电”,过起了不一样的“农闲生活”。产业兴又旺 增收不断档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荔盛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分选红萝卜。时值冬日,地里的活虽然少了,耿永盛却更忙了,翻地耕地、加工包装、订单

俗话说“进了冬,万事空”。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时下,以往的“冬闲”正被“冬忙”代替,务工、培训、田间冬管、大棚种植……农民群众忙增收、忙“充电”,过起了不一样的“农闲生活”。

产业兴又旺 增收不断档

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荔盛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分选红萝卜。

时值冬日,地里的活虽然少了,耿永盛却更忙了,翻地耕地、加工包装、订单发货……样样都要他操心。

1月10日,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霸一村沐浴在冬日暖阳中。在村里的荔盛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自动清洗机正“卖力”清洗刚出库的红萝卜。清洗后的红萝卜或直接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或经过自动化流水线,加工成红萝卜干等特色产品。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耿永胜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他种植和托管的2万余亩耕地上,拖拉机装上了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在5G网络赋能下,基本实现无人驾驶播种;植保机装上了卫星变量施药系统,施药能做到按需喷洒,收放自如;全自动收获机代替了人力,一年收获红萝卜超2万吨。

“今年的红萝卜品质没的说,产量也比往年高。”在耿永胜看来,要打开更大的市场,除了对红萝卜进行加工,必须在品种更新上下功夫。这两年,在技术专家、农技人员指导下,合作社推出了七彩萝卜、水果萝卜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大荔沙苑地处渭河洛河夹槽地带,外围多是沙草地,不适宜种粮食。为把沙地变成“增收田”,大荔群众在这里种植红萝卜、红薯、山药、黄花菜等作物。如今,得益于传统耕作经验,在现代农业技术手段的赋能下,这些农产品不仅品质好、产量高,更是种出了特色。

近几年,大荔县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挖掘地域特点,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按照“一镇一业”优化布局,错位发展,通过产业优质化、特色化、链条化、融合化,做好红萝卜、冬枣、花生等“土特产”文章。同时围绕加工链并联推进,先后发展规上食品工业企业17家,并创新“基地+标准+品牌”溢价增收、“规模种养+休闲观光”拓展增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增收等模式,不断拉长产业链,让农户农忙时种得出、卖得好,农闲时可加工、有活干,一年四季增收不断档。

“红萝卜从地里收回来后,一部分直接销售,一部分入库储存。最近农闲,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对库存红萝卜进行加工生产。”从地里忙回来,耿永胜就坐在电脑前查看订单,“从11月底到现在,每天订单一个接一个,加上马上过年了,需求量大,价格又好,效益很不错。”

农技送“上门” 田间开“课堂”

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茶坊街道黄甫店村,村民白新民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

入冬以来,农户们陆续告别忙碌的农业生产。然而,在延安市富县茶坊街道黄甫店村,许多村民反而比农忙时更“忙”了。他们忙着学习技术、采收蔬果、管护大棚……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1月12日,在黄甫店村大棚果蔬种植基地,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菜苗长势喜人,瓜藤郁郁葱葱,村民们吊枝、整蔓、采摘,忙得不亦乐乎。

在一座大棚里,延安市高级农艺师乔智军正通过理论授课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为村民们详细讲解冬季蔬菜、瓜果管理技术要点。

“最近低温风大,番茄、黄瓜、草莓、西瓜要特别注意温湿调控、水肥管理……”乔智军边讲解边示范,围在一旁的村民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富县是农业大县。这几年,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目前,富县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年产量11.31万吨,已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利用“冬闲”这个空档期,富县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组织“土专家”、农技人员送技术“上门”,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培训课,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群众进行冬季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为明年增产增收“充电”。

知道当天有田间培训课,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的黄甫店村村民白新民扔下手里的活,早早就到了“课堂”。“专家老师讲的每个要点都很实用,可不能错过。”这几天,白新民已经“赶”了好几堂课,他越听心里越敞亮。

白新民有三座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瓜、小甜瓜,每年收入15万元。“大棚要务出效益,除了水肥管理要跟上,啥时候增温降温,啥时掐芽抹叶,标准是啥,都有讲究。”用白新民的话说,发展设施农业,实用技术是最大的生产力。

最近村里的大棚西瓜陆续上市,白新民和大伙每天都忙着采摘、销售、学技术,日子充实了,发展产业的底气也更足了。

作为富县设施蔬菜主产区,茶坊街道各村共有日光温室228座,种植户根据季节实行错季种植瓜果蔬菜。茶坊街道公用事业服务站站长孟富荣告诉记者,为了把实用技术送到村民“心坎”上,田间“培训课”紧扣各村主导主业,实行“菜单”式培训,并一对一解答村民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大伙学得会、用得上、能增收。

打工家门口 就业村里头

最近,天气晴好,安康市石泉县迎来冬萝卜采收、黄花菜套种地膜马铃薯及农业技术服务旺季。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连日来,在饶峰镇蒲溪村黄花菜套种地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十几位村民开沟、栽苗、覆膜,在200多亩地里种上了黄花菜和地膜马铃薯。

“以前,这块地收了玉米后就闲置了,可惜得很。今年刚入冬,村上就把地收拾好,统一种黄花菜和地膜马铃薯,还邀请了技术人员现场给大家讲套种方法。”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陈守军虽然忙得满头大汗,但脸上的笑容怎么都掩不住,“不光这块地能实现‘一地多收’,我们也成了‘技术工’,一天收入100元呢。”

往年这个时候,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地里的活少了,但人不能闲下来,都要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陈守军也不例外。但与往年不同,今年石泉县通过延长产业链、打造新业态、开发新岗位,让很多农户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外出打工不但花销大,还顾不上家。现在,大家不出村就有钱挣,里里外外顾得上,挣多挣少都净落,一个个心劲大得很。”这两个月,陈守军不是在种植基地“上工”,就是在村里合作社加工厂“帮工”,一天都没闲着。他粗略算了一下,挣的钱不比外出打工少,而且还学到了新技术、新模式。

石泉县地处秦岭腹地,林特资源丰富。近年来,石泉县聚焦打造全国富硒食品产业强县,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能人大户+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蔬菜、魔芋、蚕桑、黄花菜四大产业体系和10余个品牌,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00余个,带动3万余农民就近就业。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入冬后,石泉县利用晴好天气,紧锣密鼓地开展冬萝卜采收、地膜马铃薯和黄花菜套种、企业订单合同签订等工作,全县上下呈现出热闹的“农忙”场景。

“这两年,我们积极对接农业企业,大力推广黄花菜套种地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确保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双丰收。目前,已签订种植地膜马铃薯订单800余亩。”石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王良全说,以前冬季农闲时,村民大多撂下锄头“猫”在家里,或外出务工。如今,产业多了,用工需求旺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就业、稳增收。

“冬闲”变“冬忙”,变的不只是“节令”,更是观念。近年来,随着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利用农闲时节打零工、学技术,积极拓宽增收致富的路子,让原本寒冷的冬天变得热火朝天、活力满满。

责任编辑:左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