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掀起一场“农业大摸底”行动。事情的起因要从一颗蔓越莓说起。广西为了感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对11个游学幼儿“小砂糖橘”的照顾和喜爱,连夜送了189吨砂糖橘和沃柑,黑龙江“老铁”反手回赠了10万盒抚远蔓越莓。殊不知这场“你来我往”的温馨互动,让黑龙江网友“破防”:“不是,妈,蔓越莓鲜果长啥样啊?咱家哪有啊?”随后,越来越多省份加入这场“大摸底”,网友们惊喜发现甘肃有南美白对虾、四川雅安有鱼子酱、云南有松茸饼干,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在安徽六安,最大的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基地在湖南澧县,最大的藏红花种植基地在上海崇明……“不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各地网友纷纷惊叹,家里咋还藏了这么多“隐藏款特产”?
“一摸一个不知道”是因为故意藏着掖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盘点此番破圈的“隐藏款特产”,有些品种引进时间较短,还未经历充分的市场考验和品牌打磨。就拿黑龙江抚远的蔓越莓来说,2014年从北美地区引入,2019年迎来丰收,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刚形成一定规模。而且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号称“北美红宝石”的蔓越莓一直是进口产品,新产品和新品牌的形象塑造和广泛传播,也需要经历市场磨砺和时间沉淀。因此,目前抚远蔓越莓还未打出知名度,生产端与消费端尚存信息差。
这些“隐藏款特产”鲜为人知,也是因为有的农产品更适合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外销热、内销冷”。以鱼子酱为例,从饮食传统来看,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吃鱼子酱的习惯,因此即使四川拥有全国第二的鱼子酱产量,雅安的生产基地每年产出鱼子酱达50吨,其产品也主要是面向西欧和北美地区出口。与此类似的还有安徽六安的法式鹅肝,笔者几年前就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徽六安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法国朗德鹅、发展养殖和填饲肥肝产业以来,销售一直以出口为主。不过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这些小众农产品也在借助电商平台开拓国内市场,“外香内也香”的趋势逐渐凸显。
其实,这些惊喜的“隐藏款特产”折射出的,是近年来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和农业科技升级。借助科技的力量,一些原本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地区,也能产出地道风味。比如甘肃和新疆在人们的印象中因为是内陆,甘肃干旱地区,与海鲜产地搭不上边,而事实上,甘肃张掖通过“海鲜陆养”模式探索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解决了由于气候干旱导致活虾运输难、空运活虾价格高等问题;得益于设施渔业的发展,人们在新疆模拟出了适合海鲜生存的人造海域,让内陆消费者吃上了更加实惠新鲜的海产品。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限制,让越来越多农产品“一年卖四季,南北皆生产”。
同时也应该看到,“隐藏款特产”让网友们屡次“破防”,反映出国内市场需求的升级变化与巨大潜力。眼下不少消费者除了要吃得营养健康,还要吃出“新奇特”;不少地方也在培育特产方面求新求变,生产出更多品质优良的“土特产”。然而,消费端的旺盛需求和生产端的优质产品有时还存在脱节,一边是不少消费者“没听过、吃不到”,一边是一些优质农产品没有充分打开市场。特别是新兴产区的特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不仅要靠过硬的品质,还要通过宣传打造品牌让消费者改变固有认知,对新产地留下印象。
此番“农业大摸底”给这些“隐藏款特产”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展示机会。今后,如何更充分地对接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更好激发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活力?如何让“隐藏款特产”的“酒香”飘出“深巷”,更多摆上消费者餐桌?如何挖掘地方“土特产”的文化亮点,讲好品牌故事,增加曝光度?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各地的“隐藏款特产”从鲜为人知到有口皆碑,为农民增收和“舌尖消费”助力。
责任编辑:何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