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质询、解释人生,是苏东坡词的一大主题。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东坡词异于其他词人的独特之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样的一首词。郑文焯评价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以声能事尽之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天,苏东坡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察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东坡从容不迫。事后,他写词记述这次经历,题下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上片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灵,头脑清醒了,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风云际遇、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人生险途。
途中遇雨本极平常,而东坡却从中悟得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这是因为他仕途蹭蹬,终至身陷囹圄,而后左迁黄州,躬耕东坡,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的风险与磨难。他的心胸就像汪洋大海,对风雨变化虽然十分敏感地不时泛起波澜,但在总体上又能维持自己的平衡。这首词就是借助这样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他此时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的。
沐浴雨后的凉爽,回望风雨萧瑟路,云消雾散,斜阳收敛了余光,一切皆成过去,得来的是轻松平静,凸显潇洒的生活态度。这是词人经历风雨的真切感受,也是对人生际遇的内心体验与反思。
东坡的诗《独觉》写道:“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句完全相同。作者之所以特别喜欢这两句,就在于它映现了作者潇洒的独特个性的心理折光,“于平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
来源: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李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