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架桥谋发展,“飞牛”养殖助脱贫
因地制宜兴产业,精准发力找出路。弘德村共有1699户、7013人。刚搬迁过来时,由于村里土地不多,每户每人只分到一亩地,加之没有技能,外出只能打零工,大部分村民对新生活一度一筹莫展。为使移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班子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想办法、找路子,科学分析研判群众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推动劳务输出。特别是针对村民耕地面积少、养牛没有草料和圈棚有限的实际困难,大力推行小规模庭院养殖与合作社集中养殖模式,逐步优化肉牛养殖产业结构,探索走出了一条养牛致富发家的好路子。
多种模式齐发动,群众企业双增收。村“两委”班子力推养殖肉牛“出村入园”,成立1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依托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推行联合社机制,集中入驻园区,以“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进行园区肉牛集中饲养,聘请专业养殖公司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购进饲草料,有效弥补了农户自养在资金、技术、劳力、草料、场地等方面的短板,助力整村脱贫,实现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了群众和企业收入双丰收。针对小散养殖户,村里外聘宁夏“1+1专业养殖团队”进村养牛,积极引导村民以家庭小规模养殖解决增收问题。村民刘克瑞一条腿残疾行动不便、家中缺少劳力,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他将4头牛送到了距家7公里的“飞地”——扶贫肉牛养殖园区,通过“飞牛”养殖,他家的生活逐渐殷实富裕起来,他家的巨变只是村上的一个缩影。2019年,仅“飞牛”养殖一项,全村群众共收入743万元,社均收入44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土地流转促增收,整村脱贫奔小康
引进实力企业,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针对弘德村土地集中、人均耕地少的现状,村“两委”决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将6646亩耕地流转给富阳、乾煌、汇达、永进、彦瑞种植合作社等5家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葡萄、枸杞、硒甜瓜、紫花苜蓿等种植,每年流转费收入达352万元,稳定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村里还引进永进公司试点开发生态循环健康产业园,推进生态农业品牌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完善包租机制,增加群众务工性收入。不断完善种植业反租倒包机制,由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再由企业把土地承包给农户来看护或种植。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引导群众到富阳、汉森、汇达等企业务工就业,通过工资性收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截至目前,110户群众承包汉森公司、汇达公司葡萄地2460余亩,年收入达2.2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结硕果,困难群众得实惠
兴办扶贫车间“造血”。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弘德村扶贫车间考察时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弘德村整合涉农扶贫及闽宁协作等项目资金500万元,建成1座33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引进宁夏瓦尔登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礼品盒、瓦楞纸箱等包装品,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农村,通过送岗上门方式,解决了100多人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务农、顾家、挣钱都不误,切实激发了追梦小康的内生动力。
加大劳务输出“增收”。利用距离红寺堡产业园较近优势,村“两委”班子积极协调兴民纺织、东方盛达管业等工业企业,汇达、汉森葡萄种植基地、宁夏富阳工贸公司饲草基地、宁夏永进健康产业园、杞煌光伏农业基地、彦瑞硒甜瓜种植基地等农业企业,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在附近各类“农工企业”实现稳定就业的当地群众约2300余人,其中,农业企业务工占比39%;建筑工地务工占比34%;工业园区务工占比27%,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
干群勠力拔穷根,奋斗成就幸福梦
贴心的干部冲在前。“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创业精神,是流淌在红寺堡区党员干部血液中最活跃的因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贫困不除、誓不罢休”为己任,通过走访农户、实地考察,召开干部座谈会、民情分析会,成立扶贫工作组,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解决“软、散、乱、穷”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用责任和担当践行“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群众普遍反映,“扶贫干部把群众当成自己亲人,把老百姓要做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办,贴心得很。”
奋斗的群众感党恩。奋斗是致富秘诀。弘德村的群众普遍认为,“政策再好,也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只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才有骨气挺起腰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普遍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光阴还要自己好好干”。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移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就近务工、土地流转和养牛脱了贫,吃穿不用愁,上学看病有保障,房子更敞亮,精气神更饱满,对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是弘德村的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老人们说,“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重度残疾群众说,“是共产党养活了我”“知足得很”;一些困难学生家长说,“搬过来后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学校给学生的各种资助也多了,我们的后代有希望了”,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