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动态 » 正文

稻米价格后市有望趋稳 建议农民适时售粮

发布日期:2023-11-2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建平  浏览次数:112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今年中晚籼稻主产区土壤墒情好,雨热同期同至,中晚籼稻产量和质量均好于上年,购销主体进入市场积极性较高,中晚籼稻收购价格涨幅明显。随着稻谷上市量逐步增加以及国际大米市场供需偏紧状况的改善,稻米价格持续上涨缺乏支撑,价格有望止高企稳。建议多措并举推进稻谷购销,确保农民丰产增收。中晚籼稻品质好于上年 市场价格小幅上涨10月份南方中晚籼稻陆续收

今年中晚籼稻主产区土壤墒情好,雨热同期同至,中晚籼稻产量和质量均好于上年,购销主体进入市场积极性较高,中晚籼稻收购价格涨幅明显。随着稻谷上市量逐步增加以及国际大米市场供需偏紧状况的改善,稻米价格持续上涨缺乏支撑,价格有望止高企稳。建议多措并举推进稻谷购销,确保农民丰产增收。

中晚籼稻品质好于上年 市场价格小幅上涨

10月份南方中晚籼稻陆续收获上市,稻谷产量和质量总体好于上年,尤其是10月中旬前上市的稻谷品质较好,价格一路高开高走。据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安徽省中晚籼稻收购呈现质量好、价格高、市场活、进度快等特点,与上年相比,收购价格涨幅明显。截至10月24日,安徽省中晚籼稻收购平均价格每斤1.45元,较上市初期上涨0.04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0.15元。但由于今年中晚籼稻种植时间推迟且上市时间延长,10月下旬以来收割上市的中晚籼稻和二晚的出糙率和品质均有所下降。进入11月上旬,在持续晴好天气的推动下,中晚籼稻收割进度明显提速,市场有效供给不断提升,持续高位的中晚稻市场价格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今年中晚稻质量整体好于上年,奠定价格高开基础。中晚稻自播种以来,南方气象条件相对有利,主产区降水丰沛,土壤墒情好,雨热同期同至,中晚籼稻长势整体偏好,产量和质量均较上年出现恢复性提升。11月10日,湖北省粮食局就全省15个主产市的74个县(市、区)中晚籼稻质量开展了调查工作。采集的1946份样品,二等出糙率平均77.4%,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三等及以上出糙率平均96.1%,较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为近5年较高水平。新稻品质优良,购销主体市场进入积极性较高,市场交易较上年同期量价齐增。据中华粮网监测,截至11月2日,各地中晚籼稻新粮收购价略涨,其中湖南长沙2940元/吨,周环比上涨40元/吨;江西宜春2880元/吨,周环比上涨10元/吨;广东清远3180元/吨,周环比上涨20元/吨。

国际米价年内涨幅较大,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减少,对国内稻谷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受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极端气候引发水稻主产国稻谷减产预期以及印度等多国大米出口禁令的影响,2023年4—8月国际大米价格持续飙升。据海关统计,6月,配额内1%关税下泰国大米到岸税后价自2020年7月以来首次超过国内晚籼米批发价,且价格持续上涨,8月份每斤达2.46元,比国内米价每斤高0.44元。国际大米价格飙升导致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1—9月累计,我国进口大米214.62万吨,同比减57.5%;进口大米主要来自越南(占进口总量的39.4%)、缅甸(占20.4%)、泰国(占14.4%)、印度(占11.2%)、柬埔寨(占7.4%)。

稻米供求总体宽松 后市价格以稳为主

从市场后期走势看,随着中晚籼稻大量上市,中晚籼稻价格将逐步止高企稳。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0月份预测,2023/24年度全国稻谷产量增长而需求下降,年度结余891万吨,国内市场供需宽松。截至目前,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950万吨,随着新米供应量不断增加,下游大米需求相对稳定,大米价格上行缺乏支撑,预计国内稻米价格以稳为主。同时,印度将巴斯马蒂大米出口最低价从每吨1200美元下调至950美元,并允许向菲律宾、尼泊尔等国家出口非巴斯马蒂大米,大米出口限制措施有所松动,叠加泰国、越南等主产国新米大量上市,国际市场供需偏紧的状况将有所改善,预计国际大米价格偏弱运行,也将传导抑制国内大米价格进一步上涨。

多措并举推进稻谷购销 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截至11月2日,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收已进入扫尾阶段,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江苏水稻收获1347万亩,进度约40%;浙江收获晚稻323.46万亩,进度约39.5%;其他省份稻谷收获基本接近尾声。随着中晚籼稻上市量进一步增加,米厂、贸易商等主体入市收购谨慎,新稻收购速度将放缓。为促进稻谷生产和市场稳定,建议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稻谷购销,确保农民种粮收益。

一是后期稻谷收购价格有下行风险,建议引导农户适时销售。当前中晚籼稻陆续收获上市,市场购销活跃,主产区政策性储备采购成交率亦有较大提升,且开始出现成交折价,这意味着从市场面来说,购销双方就市场价格基本达成平衡。同时有效供给的增加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惜售和渠道库存建仓行为,后期即使有小幅度的增储利好,但随着政策性储备收购进入下半场和尾声,中晚籼稻市场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建议农户适时售粮,将预期收益落袋为安。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与市场调控,提升购销市场透明度。定期发布稻谷生产、质量、收购、价格等相关信息,主动对接农民售粮需求,让处于信息劣势的农民及时掌握稻谷市场供需状况,引导市场主体有序收购、农民有序售粮,在丰产的同时,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同时把握好政策性稻谷投放和储备粮轮换收购节奏,既要防止稻谷价格过度上涨扰乱正常市场运行,也要避免价格下行打压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完善稻谷产后服务体系,促进稻谷提档升级。截至2023年4月,我国已建成55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1000多个产粮大县。中晚籼稻收购期间,各地应加强稻谷产后服务中心管理、服务、运营,及时为农户提供稻谷清理、干燥、收储等服务,协力减少稻谷损失浪费、促进稻谷提档升级。同时,粮食企业可加强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开展预约收购、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绿色通道等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卖粮难题。创新优化服务方式,为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卖“明白粮”“舒心粮”提供便利。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