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赵金霞,就要到田间地头去。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高级农艺师,赵金霞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大棚里检查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就是在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技术。
赵金霞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30年。多年来,她立足于服务“三农”,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科技的种子,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发展产业。
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民政部等18家单位和部门联合公布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赵金霞作为金霞科技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被评为“最美志愿者”。
赵金霞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从事农业的研究,艰难险阻自然不会少,但是攻克这些困难领域,不就是科研人员的使命吗?”赵金霞说。
荣誉的光环下,不变的依然是那颗深耕基层的心。
从无到有,在田里种出“希望”
1994年,赵金霞带着知识和满怀的热情回到原大武口乡工作。原本以为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实践便可以实现理想,殊不知,重重困境在等待着她。
“那时候年纪还小,以为在学校学到了东西就能顺理成章地用到工作中,没想到实际工作是难上加难。”赵金霞说,那一年,大武口乡的大棚出现病虫害的问题,由于技术落后,而农民却希望“撒到地里的种子就能有结果”,因此不少种植户选择使用农药,而采用这种方式种出来的蔬菜不仅不健康,还会给土壤带来很大伤害。
“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真的很不舒服,难道我们没有办法种出来健康营养的蔬菜吗?”赵金霞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开启了研究之路。
做试验、查资料,赵金霞结识了不少农业专家,申请了一些科技项目。“水利工程、农田项目、养殖业,只要涉及农业的,我都学着去做,没想到还真让我收获了不少农业系统的一手资料。”赵金霞说,终于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问题所在。
长年累月的知识储备与基层实践为赵金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大武口区的自然环境才是接下来要面对的大挑战。
大武口区有6万亩耕地,一半都是中、重度盐碱地。大片盐碱地像牛皮癣一样覆盖平原,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就是不出粮。不夸张地说,放块砖头在田里,个把月就能变成盐碱疙瘩。
赵金霞(左)检查西瓜生长情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部山区4万多移民陆续搬迁到大武口区星海镇。可是,因为盐碱地种粮产量不高,不少人又返回大山。2008年,当地建成了1400多栋蔬菜温棚,可换过的土壤不久便返碱返盐,好不容易长成的蔬菜因品相不好卖不出去,大家纷纷弃棚,外出打工。
怎么办?赵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盐碱地上的大棚种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好,病虫害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村里剩下的劳动力普遍年纪大、文化素质不高,这似乎在我们面前立起了大山。”改土质、改种子、改技术、改思想,赵金霞带领团队从设施农业入手,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找问题、寻专家,试了无数遍,都没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后来,我们以盐碱地蔬菜温棚作为试验田,逐步探索出客土沙培、高垄栽培、秸秆反应堆、蚯蚓生物等综合改良盐碱地设施农业的新技术。我们应用秸秆、蚯蚓,既调节土壤结构、防治病虫害,也实现了增产增收。土壤改良后,第一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了一大截,村民的积极性也高涨了起来,纷纷返乡种菜。”赵金霞说。
技术改良后,星海镇富民村的草莓品质得到提升。
“这是我们前几天才做出的试验结果,就是要把这些根系数清楚来分析植物的生长情况。”看到这密密麻麻像是头发丝般的毛细根,赵金霞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就是在这样烦琐、枯燥、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在田间地头探索出健康、美观、美味的农作物产品。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如今的星海镇隆惠村香菇种植基地,一座座大棚错落有致,棚内菌菇香混杂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香菇、平菇争相展伞,满满的收获似在诉说乡村产业好“丰”景。隆惠村曾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前些年,隆惠村引进香菇地表种植,种出的香菇颜色发黑、表皮发黏。“多亏赵老师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将香菇改为立体栽培,不仅产量大幅提高,优质品率更是超过了50%。”隆惠村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马德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截至2022年底,隆惠村完成改造老旧温棚86栋,新建高标准日光温棚10栋,种植香菇、灵芝、平菇等食用菌51栋,种植收益达141万元,蹚出了一条“盐碱地开辟增收路、小香菇撑起致富伞”的产业发展道路。
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赵金霞还在大武口区硒有田园指导种植户做大特色产业,“小糖丸”西瓜品种个小、皮薄、味甜,且硒有田园的土地营养元素丰富,适宜种植。“这样的新品种在种植前我们会担心销路,但是赵老师耐心传授技术和经验,坚定了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心。”种植户王风才说。
草莓、“鱼菜共生”、西红柿等,这些日益成为大武口区特色农业品牌的产品,都离不开赵金霞团队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如今,水肥机、补光灯、手机App等智能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民足不出户便能在手机上监测大棚情况,农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让科普之花在乡村绽放
日前,在赵金霞到星海镇祥河村检查农作物生长情况时,碰到了一位老朋友,原来是村民杨东智今年的西红柿收成特别好,特意来向赵金霞道谢。
“我们的技术对你们种植蔬菜有所助益,就是我最高兴的事。”赵金霞说,以前种地的移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她就把专业术语编成顺口溜、做成小卡片、制成小册子,用大白话面对面讲解,在田间手把手演示,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会,热情高。也有些农民担心有风险,不敢放手试,她就入户拉家常,跟他们聊种植,还给他们一些新肥料和新品种免费试用。渐渐地,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纷纷加入进来。
星海镇枣香村的葡萄。
以科技为重点,整合政策、服务、信息,把最需要、最实惠、最实用的部分打包打捆一起往下送,有行动才能见实效。赵金霞利用各种机会,开展系统宣传培训,扩大影响面。尤其把技术装载到产品上,让消费者尝到科技成果的“味道”,让产品“卖上好价钱”,让农民爱上科技,切实加快科技普及推广。截至目前,赵金霞团队累计宣传500多场次,受益群众15000余人次。
“通过手把手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让大武口区乡村产业发展更加高端、高产、高效。”赵金霞说。
“我们目前在做的就是用技术吸引企业、高校、人才,促进大武口区农业转型,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行。”在追寻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上,赵金霞又踏上了新征程。
来源: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马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