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旨在更好地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彰显湿地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提升湿地城市建设水平
《条例》指出,湿地城市建设应当以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突出湿地城市形态,严格保护湿地、科学修复湿地、合理利用湿地;坚持产城融合、和谐宜居、精细管理、精明增长,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湿地城市建设应当突出黄河入海口湿地特色,体现黄河、海洋、湿地、石油等东营特色文化。
《条例》在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建设项目管理、提高生物多样性、湿地管护责任、湿地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湿地城市建设水平,有助于塑造湿地城市特色风貌。
据介绍,该《条例》是我国首个湿地城市建设条例,起草工作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东营是我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内难觅同类城市法规作为参照;湿地城市建设涉及的管理部门和法规较多,做好与现行法律法规衔接的难度较大。
为高质量完成《条例》起草工作任务,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建立了密切协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这期间,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在湿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收集、整理、汇总了有关资料,确保起草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起草工作领导小组邀请法律专家参与起草调研和座谈,提高起草工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自然资源优势独特
东营为何要推动湿地城市建设?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学增作出了解答。
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东营市湿地面积为4567平方公里,其中约75%的湿地位于滨海区域,包括浅海水域、淤泥海滩、水产养殖场、盐田等;25%的湿地位于内陆区域,包括沼泽湿地、河湖湿地、库塘湿地等。
郭学增表示,黄河从东营入海,造就了黄河口湿地的独特风貌,大量鸟类途经黄河口迁移,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东营市具备建设湿地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多年来,东营市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实施湿地入城工程,使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
从现实需求看,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可有序修复湿地,发挥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排碱、蓄涝等方面的功能,为东营市湿地保护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东营市还具备建设湿地城市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东营市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以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景观为依托建立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湿地资源,东营市大力发展湿地产业,创建了一批享誉全国的黄河口品牌,有效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2018年9月,山东省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在东营市委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东营要全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至此,东营打造湿地城市进入人们视野。
为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推动湿地城市建设,东营市从2010年10月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到2020年10月重新修订《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已经出台了10余个关于湿地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了湿地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尽管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仍面临不少问题。郭学增表示,湿地城市建设仍存在湿地特色与城市建设融合不够、城市建设风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湿地规划落实难度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立法形式进行规范解决。
《条例》的出台,可有效满足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立法需求。郭学增表示,伴随着《条例》实施,东营市将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立法,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实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等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加快构建“蓝绿空间”
在东营市,加快推进湿地城市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
2020年,《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利用城市现有湿地、水面、空闲地、涝洼地,实施水系贯通、湿地修复、背景绿化工程,打造湿地特色景观带,对现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提升,积极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以湿地为核心的中心城市“蓝绿空间”体系。
下一步,东营市将进一步健全湿地资源管理机制、用途监管机制、考核机制,强化湿地建设政策保障;完善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个人投入等投入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率先在重要湿地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谈及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时,郭学增表示,东营市将进一步推动湿地生态农业、湿地产品加工业、湿地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打造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品牌,从而实现“以湿养湿”的目标。
在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方面,重点开展水生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推广水稻—泥鳅、芦苇—河蟹、水稻—鱼虾、莲藕—鱼虾等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发展湿地产品加工业方面,推广以芦苇、香蒲为原料的生态植被毯、地毯席、挂席、手工艺品等生产加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方面,通过修复湿地系统、丰富旅游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依托众多湿地公园,推广湿地观光体验活动,带动农家乐、渔家乐等产业发展,把田园生活引入城市,把休闲旅游引到田间。
此外,东营市将开发建设以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湿地创意文化产业,培育黄河口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湿地城市。
“保护是前提,发展是根本。只有立足黄河入海口湿地资源优势,把湿地经济、湿地旅游、湿地文化做大做强,湿地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打造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建设目标才能够实现。”郭学增说。
i自然